最近在学习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受益匪浅,于是将听课笔记整理,加深记忆。
今天主要记录「如何用产品思维了解一个人」
在我们尝试建立一种重要的长期关系前,都希望能深入的了解一个人。因为想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了解不足就会使这段关系充满不确定。
我们了解一个人,很多时候就是凭感觉,但是没有学习过专业分析的人,感觉一个人时是混杂和混沌的。因为你的情绪一定会被对方最影响你的点牵制,
这样就会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而你没有强烈感受到的地方,就会存在思维偏差和思维遮蔽。
产品经理的思维就是用一套系统的框架去认知一个产品、一个人;不管你第一印象是喜欢是讨厌,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去了解,都会相对完整的去度量你对一个人的认知。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角色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层」「存在感定义层」,层层递进。一个一个说。
1、第一层----感知层
美不美,帅不帅,穿衣搭配怎么样?
2、第二次----角色层
就是这个人面对你时他的角色。
因为我们都被角色驯化,在公司我们是产品、是技术、是UI;回到老家我们是二丫、狗剩子;在朋友圈我们岁月静好;在网络上我们伸张正义。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
很大程度上是被他的角色所影响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他。
以上两层都是浅层接触,都是表面数据。很多人只能看到浅层,比如一个妹子去相亲,直接问你是什么职业,你是做什么的,有没有存款,车子什么牌子,房子有没有贷款。这些浅层数据并不能
帮助你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你和他也就没办法建立深入的交流。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往深层走。
3、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资源结构层不仅仅是人脉资源、家庭背景、财富资源,还要他的精神资源。这些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是同一个角色,比如上学的时候都是学生,刚上班都是职场小白,但是因为我们的资源结构不一样,初期相同的角色就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比如大学时候都是学生,毕业后,那个作文题目是「我的省长爸爸」的同学,估计不会和我一样去当个北漂。
那个精神资源特别丰富,对于求真、寻找真理有着特别执着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接下来的两层才是人真正的核心,要一块儿说。
4、第四层----能力层
人们上蹿下跳,在确认存在感的过程中,努力拓展的技能,就是能力层。
5、第五层----存在感的定义
你知道了自己想成为什么人,这是触发情绪和动力的开关。
简单描述就是「存在感的定义促使着我们拥有能力」。
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特别好,「存在感之于人就像生存感之于动物,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我们去观察动物,它们的许多行为都是基于生存感的,也就是生理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比如狮子去捕食,去猎杀长颈鹿,其实被长颈鹿打一顿也挺疼的,为啥还那么卖力气?因为饿~
狮子要是饱了,就晒太阳就好了。
所以人为什么奔波、为什么上蹿下跳,为什么找人、找钱、找事儿,都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感没有被满足。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被满足了,那他就不会再去扩展自己的能力圈了」
当然人和人的存在感不一样,就像有的女生,结婚之后不再化妆,懒得打扮;男人满足了就不再奋斗一样。
每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是他持续演化的动力。所以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会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框架去看产品、看人的思路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