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我会祝福你时常感到孤独;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时常运气不佳......”,约翰·罗伯茨大法官,在他儿子初中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引起美国社交平台上刷屏并讨论,同时也成为广大中国网友转发和讨论的热帖。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罗伯茨首席大法官本年度最好的作品,不是某个案子的判决书,而是在儿子初中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大法官的这番话的确很有道理,尤其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不幸,痛苦”有促进成长的很大可能性。
毕竟,在这样的年龄,去经历、去体会、去痛苦、去哭去闹去大笑,是相对玩得起的。
在很年轻的时光,这样的“痛苦体验”代价相对最低,能够自省总结的话,反而会成为生命的亮光,去指引之后的漫漫人生路。
在这样的条件下,“痛苦”的确是化了妆的上帝的礼物。
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对此也深表赞同。
我是吃了很多亏,上了很多当之后才慢慢学会去识人辨人;
我是经历一次次或大戓小的失去,才懂得“活在当下”的可贵……
这些喜怒哀乐的人生体验,只有在经历后才懂得一点点它的真谛。
这样的人生“第一手资料”,如能善加利用,的确是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
我非常赞同“痛苦”对于成长的重大意义,但同时也想努力探索--是否“痛苦是成长的唯一出路”?
(二)
“痛苦”促成成长是有很多条件限制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因为也有太多的“痛苦”,导致的是终生遗憾;导致的是覆水难收;导致的是毁灭,甚至死亡。
2017年7月20日,美国传奇摇滚天团“林肯公园”主唱、一代巨星查斯特·贝宁顿被证实自杀,他的生命定格在41岁。
由于小时候的被性侵经历,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他努力与自己所经历的磨难做斗争。
早在制作《Numb》、《Breaking the Habit》等歌曲时就从歌词中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斗争、抑郁与酒精毒品成瘾问题。
他用灵魂歌唱,治愈了众多迷失的灵魂,却治愈不了他自己。
在网络上,粉丝们写给他很多祭文。
其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就是“愿天堂没有痛苦,只有你喜欢的摇滚”。
这份痛苦,对于查斯特.贝宁顿来说,显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痛苦,甚至于痛苦后的争扎与自救,并不一定带来成长。
面对奔波中的心灰意淡,它可能使人斗志全失,坠入地狱。
面对波折后的又一弯,它可能使人迷失绝望,无力回天。
也许正是因为痛苦之于成长的剂量不好把握,太多的爸爸妈妈们会本能地保护孩子,不愿让他遭受痛苦,毕竟,它的影响力不可控。
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领域,适当地放手孩子始终是个未有共识的谜题。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是真,“我们终将刀枪不入”却只是个美丽的梦想。
痛苦,不一定带来成长。
(三)
不经历痛苦,也可以成长。
只是这个需要高超的领悟力和同理心。
美国作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其著作《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提出了“替代成长”的概念。
“从他人的创伤体验中找到意义,找到力量,叫做“替代性韧性”,或者说“替代性成长”。
要做到“替代性成长”,最主要克服的障碍就是“同情心”泛滥。
相比真实的同理心,同情是更安全的情感。
它保护你不和别人的痛苦靠得太近,你能保持自己绝不会受此苦难之幻想。
然而,在将对方降格为同情对象的同时,它也封存了你体验“替代性成长”之能力。
从他人痛苦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看起来需先被那种痛苦影响,它不是消极地目睹别人的的反弹,而是允许自己被他们的痛苦和力量打动。”
当我看到这个概念之后,对于获取“二手经验”有了恍然大悟般的更深刻的认知。
原来自己以为出于善意的同情,不仅加重了被同情方的受害者心理,使其更难跳出痛苦的深渊;
而且由于施与同情时,自己内在不易察觉的软弱和优越感作祟,导致自己也不能从他人的痛苦分享中吸取教训,获取“替代性成长”。
“不要轻易对人施与同情”的教训,真的不只是说说就完事的。
当体验别人的痛苦时,需要给予的最佳礼物是同理心。
是临在的感同深受。
然后一起去探索可以摆脱困境的良方。
(四)
奥普拉,美国的脱口秀女王,世界级名嘴,娱乐界明星,商场女强人,慈善活动家,亿万富婆,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她就是一个既能从自己的痛苦中挣扎跳出,成长逆袭;又能同理他人、从而收获“替代性成长”的最佳范例。
奥普拉.温弗瑞为未婚妈妈所生,9岁遭性侵,14岁怀孕,之后吸毒堕落到几乎无可救药。
从悲惨的黑人穷女孩到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用她的人生和节目拯救和激励了无数人。
她经历痛苦,不但未被痛苦吞噬,反而邂逅了更高大的自己;
她访谈各类人群,用心灵去聆听,在给予中收获了更强大的力量。
在她的自传《我坚信》中,她说道“我坚信的是,己所欲,施予人。
我感谢这些对我坦露心声,诉说痛苦的人。我感谢这份信任。
我从他们的经历中抽离出真相,再把它提取成智慧。
这智慧能为他人增长知识,激励他们,或是让他们受益。
我坚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奥普拉用她的智慧和力量穿越了痛苦,收获了成长;同时又用同理和给予收获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正向的循环,帮助到更大范围的人。
她的经历让我看到,经历痛苦能够使人成长;给予和同理他人也可收获“替代性成长”。
我希望看到的毕业典礼致辞是这样的:
愿你在经历痛苦中见自己,从而变得刀枪不入。
愿你在人生沉浮中见天地,从而变得豁达从容。
愿你在与他人交往中见众生,从而变得悲智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