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号午饭后,匆忙坐摩的赶往龙颈河漂流乘车点(印象刘三姐附近)。乘车2小时,到达龙颈河景区。这里存衣柜、买东西啥的,都用微信扫码,可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机没信号。漂流需要先乘电瓶车到山顶,再从山顶向下漂流。丈夫发现周围排队漂流的,都是年轻人。难道我们太老了?可我从来没觉得。凡是刺激的事情,都特别喜欢去尝试,丈夫在这方面,也能跟我玩到一起。可是这回,好像有点难为他了。
看电瓶车飞驰电掣地绕着山路七扭八歪一直向上开个不停,眼下的山越来越高,路旁的山涧或山沟里面只有一点点水流过,我便问司机:“我们就在这山沟里漂流下来吗?”他回答是,我心中忐忑,这也太窄太陡了呀,不会有生命危险吗?想当年在临沂漂流,溪流都很缓、距离都很短、水量都很大的呀;香港海洋公园的那次漂流,也是小CASE。今天的漂流,会怎样呢?
漂流之后的回忆是不错的,可在漂流之前真是恐怖——任何恐惧都来源于对未来情境的不了解和对危险的夸张想象。
大家穿上救生衣、戴上头盔,陆续下到大池子里的橡皮筏中。从池子上会突然放下一股大水,把橡皮筏从入口冲到池子中,同时,兜头兜脸一下子就把筏子中的两个人浑身打湿了。这一股大水跟后面所遇到的水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因为是第一次湿身,所以让人浑身打激灵、印象深刻。
然后就是等待——等第一个大池子里的水攒够量,看闸门的人就放闸,把一池子的橡皮筏一个个拨拉到山涧下。这山涧看上去足有八九米高,太可怕了。关键我们浑身已湿透,屁股坐在水中,太冷了,冷得发抖。我发现丈夫是真紧张,眼神和脸色都大变样了,便给他录了个视频发给儿子。我听到前面消失在山涧中的年轻人的尖叫声,便希望自己晚点被竹竿拨拉下去。但迟了,马上就轮到我们了。丈夫商量让我在下面,他在上面,我说不,眼睛看着下面冲下去时不会那么害怕,他说他太沉,怕把我拽得太快。我一想就无所谓了。扶一扶眼镜,紧一紧系在救生衣带上的太阳帽,深呼吸一下,大无畏地等待着刺激的到来。
那仿佛十几米的高度,一下子冲下去后,我们的橡皮筏已经激转了好几个来回。我发现丈夫不算个好阀友,因为他的确是过于紧张,而又要表现得不那么紧张,所以导致这个小筏子要靠我的力量来平衡它的整体安全。但是,在经历这第一个高空滑落后,我已经不再恐惧了,因为我发现橡皮筏边缘足够厚、弹力足够大,碰到再尖锐陡峭狭窄的岩石,都会以其超强超好的弹力缓冲激流或岩石的冲击力度。所以就稳定了心神,很潇洒很机警地面对随后的挑战了。
一段过瘾的漂流,除了要险、陡以外,还要有量的积累。龙颈河的这段漂流,足有两个半小时,先后要经过3个大水池的缓冲,这3个大水池,都是起到蓄水功能的,唯如此,才有足够的水量把我们送到山底。漂流过程中,不断遇到高、窄、险、急的情形,有一次我的眼镜差点被打掉,还有一次,我看丈夫差点翻出阀外(几天之后,我摸到他的两只胳膊肚都涩得很,一看才发现都结了痂,是漂流时被橡皮筏磨破了皮,哈哈)。
几乎在每个急流险滩拐角处不远,都有个拍照的,大喊看镜头。我真是爱耍酷的女勇士,几乎每次都朝镜头摆个POSE。
漂流的最爽之处,还是“湿身”的感觉,这令我回忆起若干年前在海阳招虎山的那次溯溪,浑身湿透又全然不顾的体会,是平时很少经历的,因而给人的印象是超爽超难忘的。但是,过瘾归过瘾,实在太冻人了。山泉水是冷得刺骨的,后来在另两个蓄水池里等待被拨拉的时候,我都是急迫地用手划水,期望先到达山涧口的,因为这可以减少挨冻的时间啊。
这又长又刺激的漂流,最后冻得牙齿都发抖了。尤其是浑身滴答着水上岸后,坐进电瓶车,一个个像落汤鸡一样,再次“享受”电瓶车风驰电掣下山的过程,可就真“过瘾”了,简直有了“过把瘾就死”的体验。我本来坐在前头,一想待会儿冲着风口,可别感冒了。见后面坐上了小伙儿,立即转移到他们中间,希望前后左右都有高大厚重的身躯抵挡风吹;唉,这时候才知道,长得娇小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旁边这些身材魁梧的男子汉们,也在瑟瑟发抖,他们好几个脱掉了湿透的上衣,光着膀子接受“凉爽”山风的刺激。
好在哆哆嗦嗦到达山底时,服务中心已备好热腾腾的姜汤,哇,太温暖了!我一碗接一碗地连喝好几大碗,然后去楼上冲了热水澡,换上干爽的衣服后,刚才把自己冰浸了的严寒就完全不见踪影了。这可真应了佛家所说的“万事皆空”——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体验不过都是电光石火、是能量波,经验着时是一切,经过之后就消逝得仿佛不曾存在过、仿佛大梦一场。
但是经验了和没经验过,对我这个人是不一样的。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湿透、冻透然后暖透,最后就是爽透、通透——整个人通透之后感觉到的只有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