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去做一些事,为了让它持续,总会赋予事情一个意义。十三天前,为了让自己每天都花些时间在读书和坐享(冥想)上,决定在朋友圈打卡手抄卡片和冥想记录。
把一件原本看上去很私人的事公开化,起初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即便在行动上表现地很坚定,但心理多少有些扭捏。直到有一天,听到一个概念:策展思维。
策展,顾名思义,策划一场展览。展览与其他的事情有什么不同?首先,它有一个意义。一个书展,一个画展,它通常都有一个特定的、被选定的主题,也即意义。其次,它有明确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比如画展,它发生在某个文化场所,在一个特定时间、期间内。
所以,有人这样描述策展: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创造一个小世界,给特定的人看。
这个概念让人心动,突然之间,你发现你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它被赋予了意义或新的意义。
某个清晨,你出去散步,往日里,散步的时间你都会塞个耳机,耳朵接收信息,大脑高速运转,但这一次,给所有的感官放假,任凭鸟鸣飞到耳旁,花香飘过鼻前,树阴跃入眼帘,你头脑放空,可以回想一刻钟前撒在路边草丛里的面包屑有没有被蚂蚁发现,也可以感知因为刚做完墙壁俯卧撑而有些不适的右手手腕…你给自己办了场展,展的主题是“放空”,你专注于其中…
某天心情不佳,消沉沮丧,把所有的事都放在一边…原本你是会自责的,自责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情绪,自责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依然如此情绪化。但,此刻发现,大可不必因此自责,把它当成一场展,沉溺其中,在那一天里什么都不干…展的主题是“我和我的消极情绪”,反正你知道,展,它是有时间边界的,它总会结束…那为何不索性给它个一天半载的时间,观摩一场来自情绪的展...
那我给自己设置的这场打卡活动呢?它有时间边界:100天,有空间边界:自己的朋友圈,有意义:保证每天读会儿书。不就是一场展吗?在朋友圈里给自己策划的一场展。一场给自己的展。于是此刻,这件事有了别样的意义,原本它有些严肃,甚至偶尔还有些枯燥,现在不同了,它变得有趣起来,自己办展,自己观摩,在时间的洪流里给自己切出一小块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在那里体验专注,也因为有时间边界,所以不是无休无止,而是有所期盼。
策展思维之所以吸引我们,因为:选择,让我们得以专注;意义,让我们乐此不疲;边界,让我们得以喘息。
人的一生,不仅是你专注的事情的总和,人的一生,其实是我同意、乐意、欢喜、愿意做的事情的总和。
愿我们能做事,也能在过程中探寻到同意、乐意、欢喜,和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