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人的阅读量曾饱受诟病,虽然各项数据未必准确,但国家政府甚至多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身边也有两种极端,要么觉得如马云所言:“不读书也挺好的。”要么充满了“阅读焦虑”,生怕错过一本好书、一句经典。
对此,我的观点是:
阅读仍然是这个时代最有效率的知识获取方式,但比不阅读更可怕的是我们自以为读了很多书,却以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因此,我想总结一下过去一年学到的三个读书方法,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先谈两个读书的误区。这两个误区都是我自己曾经走过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些许启发。
误区1:只要读书就是学习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从小时候起就被家长灌输了一种观念,只要读书(漫画、八卦杂志等除外)总是好的,家长就不会打扰,反之,家长则会说:“怎么这么贪玩,还不去读书?”
久而久之,我自己也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拿了一本书在读,就觉得没有虚度光阴,不管那本书多烂,看得多慢。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然而,那个只要读书就是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物质紧缺、知识匮乏的年代,能读到的书基本都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读书肯定比不读好。
到了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的时代,书早就多到看不完,这时候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
“读书就是学习”的观念常常使我们犯如下三种错误:
1、毫无目的地拿来就看,看了很多书,结果用的时候却又想不起来,只好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近年来很流行“书单”一词,什么“人生必读的一百本书”、“2017年必读的50本书”、“高晓松推荐书单”等等。
我有时候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看这些书?
结果我发现答案是,一是大家都在读,我也总得读点什么;二是牛人推荐,说明质量好;三是未来总会用到的。
可是仔细一想,人家的书单未必就适合我,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能力不同,用处也不同,这样,我看得再多,也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用的时候难以提取不说,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资源和认知资源。
2、从第一页看起,逐字逐句往下读,生怕漏过一个细节,结果既没记住细节,也没理解核心观点和书中框架。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最愚蠢、最低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最喜欢让我们写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前觉得很难,也觉得很无聊,后来才发现没有用对阅读方法,就像我们去旅游,一定不会地毯式地每条路走过去,而是会看地图,划分区域,找到重点的景点,规划好路线,然后直接打车过去。
3、看了很多畅销书,以为学到了很多新知,结果发现学到的只是皮毛,甚至还以讹传讹。
为了迎合大众市场,大部分畅销书往往要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简化的概念来包装观点,却远离知识的源头,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习武,你学到的都是招式,没有配上相应的内功心法,要么是花拳绣腿,要么可能走火入魔。
比如很多人看了《异类》一书,以为只需要经过10000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师,却不知道它其实来源于一篇心理学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基于对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万-10万个棋局模块,并推测这需要花10年才能获得。作者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之后,在自己的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而且要成为大师,还和天赋、练习方式等高度相关。
误区2:多读经典
今天,我们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人的办法依然是多读经典著作,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观点,直到我看到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的一篇文章:
《从经典到经验》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看不懂的经典没有阅读的意义。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经历,翻开一本所谓经典,却发现寸步难行、晦涩难懂,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是怪自己水平不够,还需要用功。这点刘瑜教授并不否认,可是如果连知名的政治学学者都有看不下去、看不懂的经典,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想想,如果一本书不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它再经典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层意思,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的经典也没有非读不可的意义。一切经典,基本上都是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作出的思考与回答,离开了时代的背景和语境,后人便很难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也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常听的一个概念——“代沟”,可能不是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经典在当年的思想锐度在现代人眼里可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
举个栗子:
做股票投资的人都认识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相信也一定看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两本经典著作。
毕竟在股票投资方面,两个人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如果问你更偏向用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还是巴菲特的?
你会怎么说?
可能的回答是彼得林奇或者巴菲特,抑或二者都不是。
在网上搜到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各取所长,或者介于二者之间。
在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看到“公募一哥”任泽松的回答:
那取决于我处在哪个时代。
原因很简单,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彼得林奇处于美国新经济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因此他需要投资于有潜力的成长股,巴菲特处于一个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此时就更需要筛选出那些有长期价值回报的公司。
菜鸟看到的是经典中的字字珠玑,高手看到的是问题本质背后的步步惊心。
因此,不是说要拒绝经典,而是说与其只看经典,不如回到自身的经验和关心的问题,回到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这才是阅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