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第五部分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报告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部分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每一个一线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实践者和践行者。我们如何能引导学生做一个更加有道德操守的人呢?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顽皮的孩子更需要爱。”老师往往批评了某个孩子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如果我们对儿童的错误行为只是采取制止或警告的办法,那么儿童在走出校门时,必将是缺乏意志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写道。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进行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意思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觉得研究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更好的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
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所在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们龙洲湾初级中学校属于城乡结合的学校,学生起点低,进入初中学习后,在初中三年掉队的也很多,当普通班的班主任更是觉得压力大,班级管理相当累,我在过去一直接触农村初中的学生,接触问题学生较多。在2020年,我教了两个普通班的学生的英语教学,有了更多和学习有困难,生活,家庭中有困难的学生接触多,感受到家长的无奈,老师的无奈,学生的无奈,一些学生在初三毕业时说:”老师,我总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遇到困难就退缩了,现在想起来,要是当时迎难而上该多好啊。”看着学生们失望地离开学生,我就想在这方面进行更多地思考,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写道:年复一年的经验越来越证明: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