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网查了一组数据:“信息爆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10年,全球信息量每20个月就增加近一倍。而后,信息成几何倍的增长,到了如今,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各种手机app的出现,就算你有五个分身,就算你二十四小时不停的阅读,你也不可能把这些信息阅读完。
既然如此,如何通过阅读,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读书课题:旧有的只专注于投入高效化的读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何做到为了产出而快速阅读,以及能够获取多少高质量的信息,变成了关键所在。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如何通过高效能阅读来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实现产出,让信息最终服务于我们的工作,服务于自身。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选取了89个阅读技巧,帮助我们从培养读书体质,到产出应用,再到综合运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三个维度,全面而立体的讲述了阅读的方方面面。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毕业后曾在知名广告公司工作,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后又加入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丰富,身份多面,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变的至关重要。
作者在写作这本书之前,将市面上迄今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籍通读了一遍,并实证有效的内容和本质上能够产生共鸣的内容,都收录于这本书。作者后文提到的利用图书馆制作读书卡的方式,帮助他完成了这项任务。
《高效能阅读》是一本字典式的书籍,可以成为你的枕边书,可以随时随地从书本的任何一页开始读起,你的任何困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上寻找答案。
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该怎么阅读这本书?
《高效能阅读》是一本逻辑非常清楚的书籍,在书本的前言部分作者就明确告诉你,整本书的设计按照三个层次进行:读书初级篇(1~3章),读书中级篇(4章),读书高级篇(5~6章),第七章是对前面的补充和升华。
除此,全书的七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最后一个读书技巧便是对本章的一个总结。
为此,我给出读书建议:1.将前言仔细阅读1-3遍,把握全书节奏。2.按照前言给出的结构进行阅读,画思维导图。3.全书阅读结束之后,再回头将每一章节的最后一小节重新阅读一遍,理清思路。
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个概念。
真正的学习=“3D” X “2D”
“2D”学习就是传统的以书本为媒介,以二维信息为主的学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那种为了应付考试的这种学习。
而“3D”学习提倡的是在实际考察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只是“2D”学习,会造成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无感的学习也会容易丧失兴趣,“学不下去”。
而只是“3D”学习,光找兴趣,没有理论支撑,也算不上真正的学习。
找到你的兴趣→找到兴趣相关的书籍→实践学来的知识→收获成绩→继续阅读书籍进行学习。
有了这个打基础,我们就开始阅读的旅程吧。
一、读书初级篇(1~3章):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如何培养?作者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开篇就写到“读者的十个权利”。
“读者权利十条”
1.不读的权利 2.跳读的权利 3.不读完的权利 4.重读的权利 5.读不择书的权利
6.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7.读不择地的权利 8.随意选读的权利
9.朗读的权利 10.默读的权利。
这十条权利不是作者的自创,是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说》里面提到的。
在我看来,这里最关键的,也就是放在首位的那一条“不读的权利”。
成年人的世界,时间是用来奋斗和享受,不是用来浪费的。硬着头皮读完一本书不仅什么都学不到,还会在时间中消磨了对读书的热情。
如果拿到一本书实在不想读,不妨换一本,也许你和这本书的相遇不失时机,也许这本书根本不适合你。
作者在第一章的结尾提到:愉快的读书生活是“求知兴奋 X 环境设定 X 实体书店的刺激 的三位一体, 刺激读书欲望以实现持续性的读书。”
说白了,你不要指望自己在不喜欢这本书的前提下能把书看好,培养读书体质莫过于用各种方式保持的书籍的好奇心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持高效率的去获取信息。
二、读书中级篇(第4章):提高阅读效率。
在这一章中,主要说的就是各种速读技巧,从泛读到精读,从黑体字读书法,到如何做笔记,原尻淳一都介绍的很详细。
速读三步:1.看目录选定要读章节。2.在必须要读的位置贴标签,并阅读。3.阅读便签前后部分。
大量的信息,大量的书籍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一字一句的阅读方式,显然不适合阅读这些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商业书籍。
速度和精读的结合才是最符合当下这种阅读方式的。阅读黑体字,放弃无趣的书等等,都是速读的关键。
但是,最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去实践,越熟练书读的越快,越熟练就能用越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读书高级篇(5~6章):知识的产出。
我在阅读这一篇章的时候,有几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投资基准:70:20:10
我们在计算投资的时候,时间也好,金钱也罢,乃至精力,都应该秉承这个原则。
70:指70%在专业领域(专才)。
20:指20%在专业周边领域。
10:指10%探究未知领域。
任何一本书都告诉你,作为一个职场人,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专才”,而非“通才”。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成为通才的人,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就不要想着满手抓。
斋藤孝的《学会学习》里曾经说过:“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同时掌握多种能力,这听起来不错,但人类天生没有这个本领。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中特别的存在。”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读什么书?要学习什么知识?按照这个标准来总没错。
利用垂直型阅读,建立“思考的主战场”。
“思考主战场”就是用专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同样看一部电影,演员看到了人物内心在表情上的展现,音乐专业的听到了电影背景运用了哪些乐器配乐,声音导演看到了这段音响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在生活、工作中,利用积累实践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思考的主战场”,而这种主战场,将是升华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通过垂直型阅读,也就是阅读专业书籍,和实践才能做到。
四、建立数据库(第7章):补充和升华。
短短一章,却是之前信息的补充和升华。
之前我们说了,我们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来读书。那么读书之后呢?除了当下可以应用的直接产出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知识呢?
这里就提到了如何通过云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等等, 最终能够随用随取,而不至于用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被白白浪费。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效能阅读》用89个方法,四个层次,全面立体的讲述了阅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好好的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千万不要错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