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上篇
老子 《道德经》上篇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若可用语言说,那就不是永恒道;名若可以叫得出,那就不是永恒名。无名无形既是无,那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无生有,那是万物的产生。所以应当经常地、以无心智心清地、领悟无形的奥妙;也常有意识观察,有形有物的界线。无名有名这二者,都是同来源于道,形态名称各不同,同样深远而广博,深远广博的始末,都归无穷尽的道。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晓,当美产生的时候,丑也随之而产生;都知晓善的时候,恶也随之而来了。所以有无这二者,互相对立而生成;难易构成了一体,互相对立而成立;长短构成了一体,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构成了一体,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构成了一体,互相对立而应和;前后构成了一体,互相对立而参照。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圣人顺自然,不以人为处世事;当行教化的时候,不用言语去说教;顺任事物的育生,不妄加助和限制;这样生养了事物,而不去据为己有,滋养帮助了事物,但不去依赖事物;功成业就不自居,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就无所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去尊崇贤能人,使百姓不争功名;不去珍爱贵重物,使百姓不行偷盗;不去显露不夸耀、可引欲望的事物,能使民心不迷乱。所以圣人治天下,采用治理方法是:减少百姓的思虑,养饱百姓的肚腹;消除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体质;永远使百姓保持、没有知识和欲望;致使那些聪明人、不敢妄为生乱事。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能顺应自然,天下自然会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虚空无形迹,创造宇宙万事物,使其循环和更新,运行永远无穷尽。深远像处冥冥中,它是万事物祖宗。它能收敛其锋芒,它能解除其纷扰,它能调和其光辉,它能混同于浊尘。它隐没得无形迹,似亡但却实存在。我不知它的家谱,不知它是谁后代,好像是天帝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爱心,它将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狗;圣人也无仁爱心,他将百姓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狗。而在天和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当中虽是空虚的,但是却生化不穷,鼓动愈多风愈多。增广见识多困穷,不如保持清静心。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译文
生养万事物的道,远古未来永存在,这叫玄妙的母性。母性生育的产门,称为天地的根源。它化生着万事物,连绵不绝无止境,运行不断并永存;作用无穷无尽啊!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地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原因在于天地是、不为了自己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效法天地的精神,遇事谦退而无争,反在众人中领先;遇险能置之度外,自身反而能保全;这不正是表明了,圣人他不自私啊!所以成就了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水善滋润于万物,不与万物相竞争,它总安身地处在、人人厌恶低洼地,水性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也像水,居处能随遇而安;心胸像水一样深,能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润泽物,善于宽容施仁爱;说话像时令水来,善于真诚守信用;为政像水能净化,善于廉政治国家;处事能像水一样,随物成形顺自然,善于发挥其才能;行动能像水一样,灌溢随时不妄行,善于随顺好天时。上善的人能像水,与万事物都无争,所以就没有灾难。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求名利没有停息,积累已经达满盈,不如趁早能停止;锤锻尖锐锋利器,就不能保其长久;金玉堆满了堂室,谁也不能常守住;富贵之后生骄奢,就给自己招灾祸。理想事业成功后,能够急流勇退出,是顺自然的法则。
第十章
原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译文
有道之人能够使、身体灵魂合一体,并能永不分离吗?呼吸吐纳地运气,周身都心平气和,能像婴儿状态吗?清除内心的杂念,使心澄净如明镜,能够一尘不染吗?爱护民众治国家,能够不用智谋吗?人生存在自然中,与万事物互影响,能守宁静柔雌吗?彻悟事理皆通达,能够清静无为吗?生产养育万事物,生产万物不占有,滋养万物不主宰 ,这是最高的品德。
第十一章
原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车的辐条,环绕同一个轮毂,因车轮得空虚处,使得车轮易转动,成就了车的功用。盘旋粘土造成型,经过窑烧成器皿,器皿中间空虚处,其间可以盛物品,成就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房顶门窗和墙壁,围成其间空虚处,这样可以让人住,成就房屋的功用。所以说实体的有,给人提供了便利,是因有空虚的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
五彩缤纷的绚丽,能使人眼花至盲;纵马狩猎引激情,能使人心情狂放;宝贵难得的财物,能使人行为不轨;五味杂乱的食物,能使人口舌受伤;五音动听的音乐,能使人耳悦失聪。因此圣人治世时,只求填饱人肚腹,不求声色悦耳目,所以弃声色物欲,选取心清和温饱。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译文
得尊宠和受卑辱,引起惊喜和惊惧。常处患得患失中,是看重自身私利。什么叫宠辱若惊?被宠者是居下位,得到尊宠引惊喜,受到卑辱引惊惧,这就叫宠辱若惊。何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忧患,因只顾自身私利,如不看重自身利,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爱护百姓者,尊重生命治天下,人们才能放心地、把治天下托付他;那种只会爱私利,而不尊重生命者,人们怎么能够会、把治天下寄托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芴。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眼睛不能看见它,这样就叫做无形;耳朵不能听见它,这样就叫做无声;手是触摸不到它,这样就叫做无体。对于这三种情况,是不应加分别的,原本是混然一体。这个混合为一者,其先非虚诞不实,其后非恍惚不明,连绵不断地运行,不可形容描述它;它是回归又涌现,却是无形的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样就叫做微妙,迷离而不可捉摸。如若当面迎接它,却不能见它的首;如若随后跟着它,却不能见它的尾。现今掌握了这个、自古就相传的道,并且用它来驾驭、现有的万事万物,就能了解远古时、万事万物的起源,这就叫道的纲要。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译文
古代善行道的人,微妙深邃而通达,深奥让人难认识。因为深奥难记述,所以只能勉强地、对他作出些描述:他是小心谨慎啊!就像寒冬赤着脚,履着薄冰在过河;反复思考谋划啊!就像提防着邻国、随时会围攻一样;恭敬庄重严肃啊!就像是去作宾客;通达洒脱无羁啊!宛如流冰在消融;厚道混沌无知啊!像未雕刻的原木;胸怀空阔开朗啊!就像空虚的山谷;包容积厚深沉啊!就像浑浊的江河。浑浊的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澄清;安静东西动起来,逐渐就会生变化。所以坚守道的人,不想去违背自然,而革新求富华;因不贪求于富华,所以就能守简朴,不求去获新成功。
第十六章
原文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达到虚无的境界,诚守清静与无为。万事万物在生长,我却已经观察到、它们循环的过程。自然万事和万物,纷繁众多难穷尽,最终各自都自然、返回自己的本原。事物回到了起点,显得无形而虚静;虚静又酝酿生成,循环更新无止境。知晓永远的演化,那就能够看事明;不知永远的演化,盲目行动生凶事;懂得永远的演化,才有包容的精神。包容一切才公正,公正才合治国道;治国之道合自然,符合自然才合“道”,合“道”才能够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译文
对最好的统治者,处于下面的百姓,仅知有他的存在;对次一等统治者,那么下面的百姓,就会亲近称赞他;对再次等统治者,百姓就会害怕他;对最差的统治者,百姓就会侮辱他。统治者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信任他。作为最好统治者,处事能顺应自然,依据实际的情况,熟虑有序地运作,顺势而为显无为;贵重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命令;办事治理天下时,能做得井然有序,建功立业无行迹。百姓不知统治者,有何治理的政绩,认为都是自然事。
第十八章
原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文
由于大道被废弃,人们只好讲仁义;因为智慧出现了,于是人们就出现、欺诈虚伪的行为;父子兄弟夫妇间,已经发生不和睦,人们才提倡孝慈;国家政治和社会,陷入昏乱和动荡,于是才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秦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贤明和才智,这样百姓才能够、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仁爱和信义,这样百姓能恢复、敬老爱幼的天性;抛弃技艺贵重物,盗贼自然会绝迹。以上这三条原则,作为理论还不够,所以还要让人们、作出实际的遵循。外表呈现出纯真,内心保持着质朴,减少私心的欲望,抛弃仁礼的学问,自然就无忧无虑。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芴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人的唯诺与呵斥,其间相差有多大?人的美好与丑恶,其间距离有多大?人所害怕的东西,我也不能不害怕;如此状态多漫长,远望迷茫无尽头!众人那样地欢乐,就像去参加宴会,享受盛宴的美餐,又像春天登上楼,远眺欣赏景一样;唯独我淡泊恬静,对周围事没反应,像婴儿般不会笑,无知无识般朦胧。我是疲劳懈怠啊!就像无家可归人;众人都富足有余,我却独有所缺失;我是愚人的心智,显得愚笨无知啊!世人都那样乖巧,独有我是昏昧的;世人是那么精明,独有我是糊涂的;我感恍惚和迷惘,动荡不安像海浪,飘忽不定如游云。众人好像有作为,独我冥顽而无能,但是我所期望的,独与众人不一样,我是只愿去推崇、养育万事物的道。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芴。芴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芴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译文
有大德表现的人,他是只从属于道。若说道这个东西,似虚若有无形体;恍惚迷离不明啊!其中像是有形象;不明迷离恍惚啊!其中像是有实物;深远昏冥隐微啊!其中像是有性情;性情是那样真实,并且可得到信验。从今上溯到远古,道的名字终不变,凭借着道就可知、万事万物的开始。我凭什么会知晓、事物开始的状态,就是依靠这个道。
第二十二章
原文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文
喜欢自我吹嘘者,反而不会有成就;自以为正确的人,反而是声誉不高;固执己见偏执者,反而不能看分明;自我夸耀居功者,反而丧失了功劳;自以为贤能的人,反而不能当首长。从道角度来衡量,这些主观的行为,就像剩饭和赘瘤,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追求道的人,是不会去这样做。
第二十三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译文
能够承受委屈者,反而能够得保全;为应变而弯曲者,反而终能够正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失。所以圣人就能够、遵循着道的原则,成为天下的典范。圣人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远扬;他们不固执己见,所以能够看分明;他们不夸耀居功,所以能成就功业;他们不自称贤能,所以才能做首长;因为与人没有争,就无人和他相争。所以古语这样说:“能够承受委屈者,反而能够得保全。”这话与道的原则、意义完全相近啊!确实有保全效应,而这一切都归于、无为而为的大道。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一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
少用说教的方式,这样清静合自然。狂风不刮一早上,暴雨不下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呢?天地产生狂暴力,尚且不能够持久,何况有限的人力。所以尊崇道的人,那就应当合于道;依照德修养的人,就应和德相一致。道涵盖于万事物,然而德则是大道、呈现于人的特性。不依道德办事人,就会失道和失德,因而就和失相合。符合德规范的人,他也就能得到道;违反德规范的人,他也就会失去道。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冥冥中有个东西,混然而成为一体,早在天地形成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既无声又无形啊!独立存在永不变,运行演化不停息,可以把它当作是、万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字叫道,勉强取名叫做大。它那样广大无边,运行演化不停息,运行不息至遥远,行至遥远又返回,不断循环和更新。所以说道是大的,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之间有四大,王是其中之一大;人是取法于地的,地是取法于天的,天是取法于道的,道是取法于自然,自然就是道自己。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重就是轻的根本,静就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不离他的辎重车,虽有宫室供居住,仍守辎重不为动,安居而超然物外。为何大国的君主,拥有万辆的兵车,然而自己却喜欢、轻浮躁动治天下?轻浮丧失了根本,躁动丧失了主宰。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者无彻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译文
凡是善于行走的,是不会留下痕迹;凡是善于说话的,是不会留下破绽,让人无瑕可指摘;凡是善于计算的,不需借助于筹码;凡是善于关闭的,尽管没用销和闩,但谁都不能打开;凡是善于打结的,尽管没用绳缠束,但谁都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善于、关心并且救助人,圣人不会废弃人;善于运用万事物,没有抛弃万事物,这叫遵循于常道,是高层次的聪明。所以善人行的是:以善人来作老师,以恶人来作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重视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也是糊涂虫。这些可以叫做是、玄妙精要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译文
已经知自己雄强,但却安于守雌弱,甘做天下的溪流;甘做天下的溪流,那么永恒的德性,也就不会离散了;永恒德性不离散,这样就会回复到、婴儿纯真的状态。已经知自己荣耀,但却安于守卑辱,甘处天下的低谷;甘处天下的低谷,那么永恒的德性,才能够保持充足;永恒德性能充足,这样就可回复到、自然质朴的状态。已经知自己清白,但却甘于守污黑,甘做天下的典范;甘做天下的典范,那么永恒的德性,才不会产生失误;永恒德性不失误,这样就可回归到、无穷尽'道'也称朴。朴散播'物情'就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不同形态和性情。圣人能够顺应着、万事物的自然性,就能成为领导者。所以完美的治理,是不人为去伤害。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译文
谁要想取得天下,并想强行统治它,我是已经预见到、他达不到目的了。天下是神圣器物,不能被强行统治。凡想强行治理的,那就一定会失败;凡想强行控制的,那一定会丧失它。事物变化各不同:有的是处于前行,有的是处于随后;有的是呈现气缓,有的是呈现气急;有的表现为强健,有的表现为瘦弱;有的正处在增益,有的正处在毁坏。因此圣人处世时,只是顺应于自然,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人为的东西。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译文
用道来辅佐国君,不用兵逞强天下。用兵攻伐这种事,很快就会得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荆棘丛生田荒芜;大战之后有荒年。对于善用兵的人,只要取胜就罢了,不敢靠武力逞强;胜利之后不骄傲,胜利之后不自大,胜利之后不夸耀,胜利出于不得已;这些所表达的是:胜利之后不逞强。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快速地衰老,这样就不符合道,不符合道的事物,就会很快地败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这样的东西,属不吉利的东西,大众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愿意去使用它。君子在平时安居,把左边看作上位;而在用兵作战时,作为将军用兵者,把右边看作上位。所以兵器这东西,不是君子需要的;兵器是不吉利的,不得已时才用它。兵器锋利为上等,锋利是便于刺杀;但是人们不应当、赞美优良的兵器,赞美优良的兵器,那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的人,他就不能够实现、治理天下的志向。吉庆事以左为上,凶丧事以右为上。因此打仗的时候,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是用办丧事礼节,处理战争的事情。战争会杀人众多,因此应当是带着、悲痛心情到战场,打了胜仗应按照、治丧礼节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
译文
道是虚无永恒的,没有名字可称谓。道既纯朴又自然,道大可无所不包;道小可至精无形,虽然幽深而微小,可是天下没有谁、敢于左右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住它,天下百姓都将会、自然而然地归顺。天地阴阳气相合,就会降甜美露水;没有人去命令它,它自然分布均匀。社会开创了体制,体制既然已运行,就当合理地运用;体制有可管的事,也有不可管的事,知晓合理地运行,就无纷争和危险。大道永存于天下;万事万物归顺道,就像小溪入江海。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译文
能了解别人的人,这人就是聪明的。能认识自己的人,这人就是高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这人是有威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这人才是坚强的。凡是懂得满足的,那他就是富有的。只有坚持勤奋的,那他才是有志的。只有不丧失道的,他也才能够长久;到死不忘守道的,那他就是长寿的。
第三十四章
原文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
道真广泛博大啊!无所不在地运行。万事万物依靠道,生长循环和更新;道对事物不干涉,功成事就显平淡,不称自己有功德。万事物都归附它,它不自认是主宰,它永远都无欲望,可以称说是微小;万事物都归附它,它不自认是主宰,这可称说是伟大。因此圣人成伟大,因他不自认伟大,所以成就了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
谁能执守住大道,天下人会归附他。归附于道的人们,不会相互间伤害,大家能平和安泰。动听音乐与美食,往往能够吸引住、过往行人止脚步。大道不是这样的,所以用口来说道,显得平淡无滋味;看它不能见其形,听它不能闻其声,用它却总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若是想要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若是想要削弱它,必须暂时增强它;若是想要除掉它,必须暂时交好它;若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这叫微妙的谋略,因此柔弱胜刚强。鱼不能离深渊水,就像治国的良策,为保良策的实现,有时不让人知晓。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译文
道是无形永恒的,无名未见有作为,却成就了万事物。侯王如能保守它,那么万事万物会、自然化育和生长。如果化育过程中,欲望萌动起来了,我将用'道'又名朴,镇定欲望的萌动,通过无形朴镇定,就可根绝掉欲望,没有私欲会平静,那么天下万事物,自然会稳定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