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样的事情,要比别人用功更多才能做好。
我是5岁读的一年级,小小的个子背着大大的书包,上课给老师抽背课文经常背不出来,班主任就跟我爸说,你们家孩子太小了,成绩跟不上同学,还是回去读多一年幼儿园吧。这事我不记得了,是我爸后来跟我说的。我问我爸后来我怎么没有给退学。他说我听了老师的话后,就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课文。我突然有了一点印象,小小的我一大早在院子里背着"鸟儿叫,花儿开......"
后来上初中,学习科目变多了,晚上经常都要学习到12点。冬天犯鼻炎时,实在是太困了。就睡一会,再调个闹钟起来继续学。我当时以为身边的同学都应该是这样的,直到后来我的学霸妹妹上了高中,她都依然是每晚10点多睡觉。
也就是看我学习得这么吃力,我爸才让我出来读师范,不用吃高考的苦。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功课以外,还有更多要努力的地方。上完课后,就赶着去做家教,做完家教回来熬夜做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周末上华师班,跑去花都的机构上课。吃饭的时间,就打开电脑一边看教学课例。
在积蓄了这么多力后,才终于换来了毕业工作后,不至于手足无措。但每一次的公开课,我前一晚必定是熬夜到半夜的。所以以前每次上完公开课都会生病。后来又来到现在的学校,第一次教高年级,第一次做科组长,第一次做班主任,一个接一个的新挑战接踵而来。几乎没有任何焦头烂额的时间,我就告诉自己又要努力了。身边的人都说我身兼多职仍游刃有余,而且热情满满。但只有自己知道,最艰难的那些日子从来都不容易说出口。
我一直觉得努力这件事,是羞于说出口的。成年的人世界本就艰难,反正也不只你一个人在努力呀!而且我潜意识里一直告诉自己,承认自己努力就意味着不聪明,不能干。直到我今天很丧,跟处女座姐姐在聊天。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那种要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做到看起来不错。她说我隐藏得很深,一直以为我是那种把所有事情都轻松处理得很好的人。而事实是,我为了做到游刃有余,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才能做好。在鸡血满满的背后,我也会情绪奔溃,会身心疲惫。
我也是在最近才意识到,过度的"努力"归因论是有问题的。想起上周跟我们科组的小师妹聊天,她说如果一件事做不好,她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就到这了,没办法做得更好了。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想。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事情做不好就是我没有全力以赴。而全力以赴每一件事,会耗掉我很多的精力。比起从小到大都给灌输的要努力,也许更应该学会,如何不用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