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负重一点,反而轻松一点?
以前看到日本一个生活节目,大致是说,人在搬重物的时候,在重物下面,多垫一个箱子,反而会觉得轻松一些。是按照承重角度的思路来实验的,当时看在眼里,嘴里大惊小怪,心里不以为然。觉得多搬一点东西,就多负重一点。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个节目就这么播了四五年,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前几天,我把这个节目想起来了。起因是,我的步行计划带来的改变。
之前,我会把步行回家这段时间,合并成手臂锻炼的时间,于是乎,就多带了一副杠铃(有时是铃壶)
原以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增压的动作。
实际展现在我的面前是这样一个情况。
平时回家,路上带着铃壶,多承重了十公斤左右。步速的效率是三十分钟。
突然有一天,我想休息一下,双手什么都不拿,轻轻松松,回家的时间花了一个小时。
问题是发生在哪个节点呢?
我能够观察到是,因为双手空出来了,显得有些无聊,于是就很想掏出手机来看看,什么都看,新闻了,和朋友聊天了,视频看看有没有更新。之前双手拿着铃壶,耳机里面放着连续性的学习音频,前进的步伐是没有被中断过的。这样的高速,等于是把自己的身体编程了,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进,步伐和速率都是恒定的,如果不过马路的话,非常像一颗小零件,奔驰在回家的传送带里面。而大脑里面是抽离出来一部分去听音频节目的,不会时不时闪出一个念头中断行程。
这么一分析,我就想起了那个日本节目。多给自己一些负重,锁定了大脑漫步的可能性。就高效地解决了回家的路程问题。因为路途的设计选择了最少的马路,几乎是闭着眼睛也能够前行。快速回家的同时,还解决了锻炼身体的问题,而且你知道,在北京这个城市。通勤时间带来的确定感是非常能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
当然,我这么说有点自说自话,因为步行的时间绝对值肯定是低于各种交通工具的。所以我才狡猾地在确定感上划上了重点,不是快速通勤。每次下班前,同事们都焦虑地自言自语,说打不到车怎么办?作为坐地铁回家的同事稍微镇静一点,但他们要面临大量拥堵的人群。和不知哪里有位置的迷茫感,这种也是没办法带来确定感的。
于此要付出的代价不是没有,晚上如果没有额外的计划,几乎夜生活都要贡献出去了。那基本就是那本著名的书籍《在路上》
这场步行实验,我还惊奇地发现,人的姿势,对信息接收的程度,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以前呆在家里,手边总有高清的大电视和流量随便用的宽带。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什么都能做,也什么都不能做。
如此舒服,除了想看综艺和高糖电视剧,连稍微要动点脑子的电影都不肯去播放。更别说一些学习方面的选择。
同样一档谈话节目。比如窦文涛的闲谈节目吧。
我在家里,放着放着,就想睡觉,醒过来时,都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还觉得齁累。下次再也没动力去点击播放键了。
这还是闲谈节目,如果是知识型的纪录片和学习型的英文教材,真的是只能惹灰。
愈来愈发现,这和人本身爱不爱学习没关系,就是姿势没找对。
自从我的步行计划开始以来,就到处收罗各种长时间播放的音频资料。刚开始和大家一样,也是相声,有声书和电子舞曲。逐渐的,我开始找一些个课程来收听。在步行的这个氛围里面,人可以拨出来的学习精力,竟然开始生长了。
十几二十分钟的课程,可以从头听到尾。遇到精彩的地方,还会专门停下来,放下杠铃,记下笔记。
这么积累下来,学习的时间量,和一个正常的学校学习的学生,也差不多了吧。
这个还只是抽出了回家通勤的时间来做的。
为了证明姿势对学习效能的提高。我再次把学习计划中的内容,搬回家里,搬到办公室,和同事一起收听。
结果就是,不到两分钟,我就会觉得不耐烦,觉得对方罗里吧嗦扯来扯去找不到重点。
大概因为在刚才我说的那些场合,我可以随意地按下停止键,我可以轻松地拉扯内容的进度条
所以一旦有了可以中止的机会,大脑是不肯放过的。
而刚才所说的步行模式,不仅不方便按下暂停键。因为双手拿着杠铃(铃壶),真要停下来,需要花上半分钟,才能把手机掏出来,点亮退出。一想到这么麻烦啊,就放松了对谈者的高效要求,很多尴尬的点,抬头看马路,随便走两步,也就轻松过去,这样的浏览方式,也很容易让人记住,想记住的重点。
再举一个大家一听就懂的例子,看电影。在影院看电影,是按到一个黑暗的空间里面,和一群人沉默观看,别说按下什么暂停键快进键,就是悄悄拿出手机,都会提前关上静音和调低屏幕亮度,不想影响这么一个整块的观影氛围。再简单的一场电影,怎么着也会努力准时到场,没有看到龙标小画面,不,没有看到再之前的观影消防提示,都不算完完整整看完这部戏。
同样一部戏,一个月后在视频网站上上了,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大屏变小屏,受不了受不了,音乐怎么进这么慢,他们说话好拖啊,铺的音乐基本上都听不见,快快地两倍速把整块讲什么的看完,就当自己看过这出戏了,没有留意到的那些细节,不是还有那么多公众号来解读和截屏的吗?我们要一个结论就可以了。一年下来,200部电影不是问题,那是200部电影吗?那是200部电影梗概。
所以我们一不留神,就活在一个以为的氛围当中。
以为看过这部电影了,剧情 人物 高光 尬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啊。
以为吃过满汉全席,背都会背,原材料哪里产的,一个一个字哗哗往外蹦,说完都流口水。
以为寄托了对某个大神的思念,我微薄上都点了那么多蜡烛了。
以为对新的政策与趋势了若指掌,那些干货PPT都存得好好的。
怎么轻松怎么来。
但我的步行实验告诉我,想要得到更多更扎实难遗忘不反弹的效果,是需要多走几步,多承重一会,多思考一层。反正就是要辛苦一点。不怕徒劳,自己熬出来的一碗汤,在喝之前,已经吸取很多营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