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经常这样吗?
和同学相处,从不发脾气,也不和其他人发生矛盾。今天帮舍友改个PPT,明天帮老师抄个文案,总是尽力满足对方需求,牺牲自己利益。
打车时,面对热情的司机,不好意思不和ta聊天。不管司机聊什么,你都配合着一起聊。
与朋友聊天,对话框总是删了又删,总在纠结用什么表情,没有秒回就感到愧疚,担心自己说错话。
去哪里上大学,读什么专业,谈什么样的女朋友,都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规划。
这些场景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总能敏锐察觉到别人的需求,也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认可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以“委屈自己,成就别人”作为座右铭。在心理学上叫“讨好型人格”。
表现特征
除了前面的特征,讨好型人格还有以下显著的心理: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时,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
不敢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影响到他人。
别人借了钱,不敢谈还钱的事,实在活不下去开口要求还钱,仿佛自己做错了事
这类人格往往会有错误的心理逻辑。对别人的感受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自己的看法,越重视对方便越担心,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悔许久;在与人相处时,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自己的举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很怕被嫌弃;缺乏界限和原则,做任何事以取悦为目的,既不守住界限,又允许他人在原则中指手画脚。很多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无尽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变成了任意欺负的对象。
这种认知模式会根深蒂固的贯彻在“讨好者”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总是会认为别人是无法接受真实的他自己的,一旦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就会被别人否定和拒绝,所以当他们与人交往时,为了避免冲突和被别人否定,他们会在一开始就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权,他们会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去做,他们会尽力的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他们一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对方的感受生怕对方稍有不顺便会否定或离开自己。
形成原因
在家庭中未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的教育对人格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这样的家庭中,小孩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与自我,一切围绕着父母的决策。孩子形同傀儡,在父母铺垫好的唯一的路上前进,一旦小孩无法做到,就会被指责、呵斥。当他们进入大学甚至社会,就会带入讨好心态,如同依顺父母一般依顺任何人,而忘记他们拥有捍卫自己需求和利益的权力。
姜文曾在十三邀说道:“在他看来,跟妈妈的关系是他人生中最失败的一件事。”再优秀的人,内心如果藏着深深的不被认可和不自信,一生都习惯性讨好,即使功成名就,也无法填补心里的黑洞,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美与优秀都无法接受。
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讨好获得生存空间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如何改变
学会说“不”,坚守原则建立边界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你不妨带着清醒的觉知尝试着进入到讨好的反面,摆出高姿态,冰冷,拒绝,强硬,不妥协,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感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一次次的妥协答应并不会让自己好过,你以为的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大多时候,并非如此。学会拒绝,就是在善待自己。该笑的时候你再笑,该帮助的时候就伸出手,但该生气的时候就表达,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让自卑、压抑等情绪折磨自己的内心,其实谁人又都是完美的呢。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好的自己坏的自己,你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无需介意自己的不完美,正视它接受它,你才会以客观和真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蒋方舟在上周的奇葩大会上分享了一个主题:
我再也不想去讨好别人了!
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讨好型人格”逐渐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会表达自己的不爽去骂人了。
自曝了自己为了对抗这个“讨好型人格”,独自在异乡呆了一年。
并引用金句总结: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负能量。
”这两句话击中了无数个人的柔软的内心,因为太多的人都有共鸣,自己也曾讨好过,或者正在讨好着。
很喜欢蒋方舟这段话:“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卑微,故作讨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