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顾明远说,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他还说,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们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无独有偶,在《新教育》第四期上读到了刘冠军老师的文章《成虫》,和顾先生的呼吁有异曲同工之妙。《成虫》讲的是一个叫付伟的孩子,他头脑灵活,天生乐观,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喜欢帮助老师做事,要说缺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很差。老师试图去改变他,提高学习成绩,最终还是没有多少长进。最后,被改变的是教师,刘老师总结道:“看来,世界上的学生千千万,想一律让他们成功、成名、成家是不现实的。可惜的是普天下的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天下的老师无不望自己的学生成材、成功。然而,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其实成虫也不可拍,春蚕可吐丝,蚯蚓可松土,蜜蜂可授粉,只要不当寄生虫,做一只快乐的虫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学生应该“成”什么?在父母的眼里,是成龙、成凤,教师眼里就是成功、成材。归根到底,就是成为众人眼里的功成名就者,成为“人上人”,何谓人上人,要么当官,要么发财。古语云:“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学而优则仕”,就成为我们的教育传统。至于为什么读书?宋真宗在《励学篇》中写的更是赤裸裸: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样粮食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美女有了,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熏陶,功利的成功目标已经渗入我们骨髓,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家庭、学校和个人。如今,学校教育的人才标准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依然逃脱不了传统窠臼,就是对人本身的尊重。所以,在众多的成长目标当中,唯独缺少一个方向,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三好学生?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后来又加上了美劳。遗憾的是现在是应试教育,唯成绩论,三好的标准,说到底只有一个,就是成绩好。按照这样的标准,学生付伟即使在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是永远进不了“三好学生”行列的,相反的,因为成绩不好,在学校里,他还要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在一次次各种各样的检测中不断被羞辱,逐渐夺去其自尊与自信。但是,付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和老师接近,尊敬老师,帮助老师做事,通过勤快的双手与双脚弥补着自己的不足,因此谋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迫使老师改变了想法。更多的像付伟这样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幸运。
学校具有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职能,要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的现代社会公民,还有促使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学校这些职能的完全实现,首先就意味着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学校的评价制度是一个指挥棒,深刻的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三好学生只剩下一个成绩好,势必导致教师眼中只见成绩,不见其它,学生发展只有成绩,不顾其它。这样,学生成长的完整性被割裂,个性被忽视或者消磨,最终使教育失去了德性。
学生应该“成”什么?关于学生的评价问题,我们做了不少反思。现在需要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一种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巩固提高了的认识和更新了的理念。新的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多样化,使得更多的学生在学校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注重个性化,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以前在学校做过一些尝试,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代之以“校园之星”为核心的十多项优秀标准,只有符合其中一个,就可以受到表彰。例如,我们对于热心班集体公益的同学设立了“小主人”奖,对于家境贫寒,学习刻苦的学生设立了“自强少年”奖,对于体音美的特长生也设立奖项,分别是“小健将”“小音乐家”和“小美术家”,对于在小发明创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设立了“小科学家”奖,对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同学设立“环保卫士”奖,表现特别优秀,就可以获得“校园之星”。我们还鼓励班级自设奖项,对学生进行表彰。各类不同的学生,只要在某个方面突出,就可以站上领奖台,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实践证明,这样做,受到学生欢迎,有利于学生发展。
关于学生应该“成”什么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当反思,应该以人的完善和发展为指针,设定适合不同学生成长的评价标准,以此来鼓励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归根到底,就是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人”为最高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