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闺蜜打电话和我说,她分手了,而且还是她主动提出来的。
我听到都惊呆了,这个男朋友可是她辛辛苦苦追了三年才在一起的,现在还不到一个月,怎么这么快就分手了呢。
我问她:“是不是他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
她说:“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在一起之后,我反倒觉得厌恶他,不想见他、不想接他的电话,甚至连他发的微信都不想回。可之前我明明是喜欢他的,为什么我还会讨厌他呢?我是不是很渣?”
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在一起之后,闺蜜的态度会判若两人呢。
直到前几天在看到一个名词“性单恋”,它和性取向无关,是指对亲密关系的一种回避态度。
“我喜欢你,但你千万别喜欢我。” 这便是这类人的心声,这类人被称为“性单恋者”。
1
「什么叫性单恋者」
性单恋(lithromantic):无性恋的一个性向分支,指对某个人产生爱恋,会因为对方回应了相应的情感, 而开始抗拒这种情感而停止喜欢对方,甚至厌恶对方。
表现为:只喜欢产生性与情感,不希望得到回应,性单恋者遇到对自己殷勤的人就会拼命想回避。
这样的人群会让人困扰:明明好好的,忽然一下就跑了?我是被渣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
2
「性单恋者是一种心理障碍」
在60年代,英国的心理学家John Bowlby通过实验,将依恋模式分为了三类:
安全型依恋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
焦虑型依恋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回避型依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性单恋者的行为模式形成于婴儿时期,他们与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回避型依恋的模式。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幼儿对母亲的存在、离开、返回都十分的漠然。
这是因为,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性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在幼儿长大后,这种已经习惯化的回避和压抑依旧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会从:
“不接受母亲的爱”
👇
转变成
👇
“不接受任何人的爱”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抚养人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没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回应,孩子很有可能就认为自己被忽视了。
之后孩子会对抚养人的感情逐渐变得冷淡,在长大之后,这种习惯性地回避和压抑就存在了和他人的互动之中。
同时,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这种性格的产生很大程度的导致了“性单恋”的形成,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大于期待,害怕被抛弃,害怕受到伤害。
他们用逃避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甚至会在意识层面压抑自己对被爱的渴求。
婴儿时期没有感受到的爱,他们在成年后,通过追逐来感受。
很多人渴望的爱是被爱,但性单恋者正好相反,他们会通过爱别人来感受爱,可以说单方面的给予爱,就是他们爱的全过程了。
他们不需要回应,这不代表他们没有爱的需求,只是他们可以自给自足。
性单恋者可以酣畅的体会到单恋的美好滋味,但因为他们并不在意对方是否喜欢自己,反而能消解这种苦涩,完全享受其中。
有人分析说,性单恋者行为的根源是自卑,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但是我认为,自卑只是一种幌子,因为他们并不会为自己配不上对方而感到困扰和难过,他们也不会像很多人都做的那样"为了配上他,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因为无论是否配得上,他们并看不到对方的存在,对方只是在追逐过程中的一个终结点。
他们的背后逻辑是:"我不应该得到回应爱" 不应该得到回应,意味着在性单恋者的意识当中,被回应是危险的,那可能是失去爱的信号,那可能需要 自己去习得和适应如何恋爱等等,问题指向"关系"这件事。
不配得到回应,意味着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够完美,问题聚焦在"自我"上。
3
「如何跟性单恋者相处?」
既然害怕得到回应,那么性单恋者最适合的恋爱方式是接受别人的追求,而不是在自己先对他人产生喜欢的时候去接受对方的回应。
1、循序渐进
不要过于激烈的去示爱,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炽热的方式,会让他们想要迅速地做出回避的反应,在性单恋者还没有投入太多感情的时候,你也不必过于主动。
2、把自己当成配角
性单恋者的恋爱对象更适合作为配合者的角色而存在,既不会让对方感受不到爱,又不会引起反感。
这可能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他们不但在心理状态上会回避感情,在行为模式上可能也并不知道如何与人真正的建立情感联结,他们需要时间去成长。
不需要过分的美化对方或者放大对方的缺点,大家都是凡人,多包容和理解,感情才能走得长远。
3、成为一个引导者
既然说性单恋者的恋人更适合做配合者,这就意味着性单恋者才是能解决自身问题的主导者。
引导他们踏上自愈之路是关键,如果你恰恰是这样的人,除了在接纳自己真实状态的的基础上去积极尝试,还可以去找一个安全的、让你舒适的人跟你一起面对问题,这个人可以是咨询师,也可以是你信赖的人。
最后,作为性单恋者,也不必慌张,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人爱而不得,有人得到又失去,我们都在爱里面受过苦。
那么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很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