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行時所起(分二科) 地一、釋(分六科) 玄一、有貪心【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前面是解釋這個「受」,這個受解釋完了。下面是解釋這個「心」。分二科,第一科「行時所起」分二科,第一科是「釋」分六科,先解釋「貪心」。 「又有貪心者」怎麼講呢?「謂於可愛所緣境事」這個所緣境是他愛著的。境是對心說,能緣的心所緣的境,這個事是所緣境因緣所生的事,這個所緣境就是因緣所生的事,這個事是可愛的。「貪纏所纏」,那麼這個「貪欲」的煩惱就現出來了,就是「纏繞」到他這個心,使令心不寂靜。玄二、離貪心【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第二科「離貪心」,前面是有貪心。「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那就是他有如理作意,有可愛的境界出現了呢,他能夠「離貪心」,有如理作意「謂即遠離了如是貪纏」。就像這個蛇纏繞著你的身,忽然那毒蛇跑了,離開了,「貪纏」。玄三、有瞋心【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這是第三科有「瞋心」。「謂於可憎」惡的「所緣境的事」,這境界出現了使他心裡不高興,他心裡不歡喜,他這個不歡喜的瞋心出現了,那麼他這個心,心是無記性的,被這個瞋心就是有記的,就是來纏繞到他,就苦惱了。玄四、離瞋心【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他有正憶念,那個瞋心就遠離了,沒有這個瞋纏了。玄五、有癡心【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這第五個「有癡心」。什麼叫做有癡心呢?「謂於可愚所緣境事」,這個所緣境也就是他,「可」這個字也當作「所」字講,就是所愚的境界,這個境界他不明了。其實所有的境界都一樣,這一切的緣起法他不明白,他不明白就在這個不明白的所緣境事,他有愚癡的心裡,不明白它是緣起的。不是說一般的笨人,笨人當然也是有這種愚癡的心理,就是不笨的人也有這種愚癡的心理。他不知道它是緣起的、是苦、空、無常、無我,就叫做愚癡。這個愚癡的心裡纏繞著他,這叫「有癡心」。玄六、離癡心【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你學習佛法通達一切法是緣起的、是苦、空、無常的,那這個愚癡心就沒有了。當然這是有通過聞思修這個愚癡心就沒有了。這是前面解釋這幾種心,這是一共有六種心。地二、結【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 「當知皆是行時」就是不能安住於禪定裡面,他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心行於境的時候,所生起的貪瞋癡的煩惱品這三種。「及此三品對治差別」就是有能對治這貪瞋癡的,令貪瞋癡消滅了的三種心,加起來就是這「六種差別」。天二、住時所起(分二科) 地一、別辨相(分二科) 玄一、釋(分二科) 黃一、依淨蓋地(分八科) 宇一、略心【略心者:謂由止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 這「身念住」解釋完了。現在是解釋「餘三念住」。餘三念住裡邊有「受念住」也說完了。現在是說「心念住」,這心念住裡邊有「二十種心」。二十種心裡邊分二大科,第一科是「行時所起」這一科講完了。現在是「住時所起」。住時所起就是在奢摩他裡邊,住在奢摩他裡邊觀察這一念心叫「住」。這個「住時所起」的心,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依淨蓋地」。這個淨蓋地就是清除這五蓋,現在這個時候的功夫是清除這個「貪欲、瞋恚」這些五蓋的這個時候的境界。分八科,第一科是「略心」。 「略心者:」是什麼意思呢?「謂由止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這個「止」就是奢摩他。這個「行」就是「心」。這個心剎那、剎那的相續下去,所以叫「行」,叫做「止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就是這一念心安住在內裡邊的所緣境,安住那裡不動。「繫縛其心」就是控制這一念心叫它不要動,不要起種種分別,叫作「略心」。這個安住在所緣境這裡無分別住,叫作「略心」。這個「略」這個字就是,心於所緣境不分別,叫作「略」,這樣意思。「繫縛其心」沒有得定的時候心還是想要動,那麼你這個修奢摩他的這個定,由於這個定的力量來控制它叫它不要動,所以這叫作「繫縛」。宇二、散心【散心者:謂於外五妙欲隨順流散。】 這裡邊分二種情形:一個是靜坐的時候失掉了念,這心就亂了,心就散亂了。一個是出定了,出定的時候,就是有這兩種「散心」的情形。「謂於外五妙欲」就是對於外邊這個前五識所接觸的這種「五種妙欲」,就是色聲香味觸。「隨順流散」這個心沒有定力的攝持,隨順這個貪著心去「流動、散亂」,隨順這個貪著心的動亂,這個時候叫做「散心」,就是散亂心。宇三、下心【下心者:謂惛沈睡眠俱行。】 這是前兩種心,一個是「略心、散心」略心和散心是相對的。現在第三個是「下心」,下心是什麼意思呢?「謂惛沈睡眠」就是這個心的明瞭性隱沒了,沈下了。前幾天曾經解釋過,就像那個魚在水裡邊游,牠浮在水面上是一種情形,一個是沈在水的下邊。如果我們的心緣念這個所緣境的時候,「緣所緣境」的時候,這個所緣境在心裡面很分明的顯現出來,那不叫作「下」。現在所緣境失掉了沈下了,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呢?就是「惛沈睡眠」的境界。「惛沈」了,這個「心」的明瞭性不存在了,不能安住在所緣境上了,「心」裡面被「惛沈」所縛住所覆蓋了。或者是「睡眠」的境界也是這樣子。但是心還是在,心並沒有不在。所以也是「心」和「睡眠惛沈俱行」在一起活動。宇四、舉心【舉心者: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 「舉心者」這是第四個舉心。「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這個「下心的惛沈睡眠」出現的時候,那麼這位修行人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舉」就是發動,把這心的明了性發動起來,這叫做「舉」。怎麼樣發動法呢?「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就是在那個清淨微妙的境界上,「清淨微妙的境」作所緣境,作所緣境的時候,這個心就會從這個惛沈睡眠裡面出來了,這個明了性就出現了。在惛沈睡眠的時候沒有明了性。現在是明了性出現了,就是以靜妙的境界作所緣境,因為所緣境的靜妙,引導心的明了性顯現出來,那叫作「舉心」。這個靜妙的境界前面曾解釋過,或者是緣念佛法僧的清淨微妙的境界,這樣子明了性就會生起。宇五、掉心【掉心者:謂太舉故掉纏所掉。】 用這個「舉心」來破除這個惛沈睡眠,用這個「略心」來破除去這個散亂。前邊六心就是破除去三種蓋,貪欲、瞋恚、愚癡。現在這裡就是破除去這個「散亂心」,破除這個昏沈睡眠。這個「掉心者:謂太舉故」就是因為惛沈睡眠,所以應該用這個「舉心」,破除惛沈睡眠用「舉心」。但是舉得太過頭了「掉纏所掉(纏)」,就為掉舉的煩惱所纏擾,掉動這個心,使令心還是不能安住。這個「舉」的太過頭也是不可以,所以叫作「掉」。「謂太舉故,掉纏所掉(纏)」。宇六、不掉心【不掉心者。謂於舉時及於略時得平等捨。】 要破除去這個「掉舉心」怎麼辦呢?就是「不要掉」。「謂於舉時」就是謂於「舉」,這個「舉」就是不惛沈的時候叫作「舉」,不惛沈睡眠的時候叫作「舉」。這個「略」就是不散亂、不惛沈。這個「舉」是不惛沈,「略」是不散亂的意思。也不惛沈也不散亂,不散亂是寂靜,不惛沈是明了,明靜的時候。這一念心遠離了散亂遠離了惛沈,這個時候是明靜而住的時候。所以在「舉時及略時」就是也不惛沈也不散亂的時候「得平等捨」。這個「平等」就是不惛沈、不散亂叫做「平等」。這個「捨」就是棄捨了惛沈,也是棄捨了散亂和掉舉,那麼叫作「捨」。這個時候就是破除去了這個惛沈掉舉這個蓋。宇七、寂靜心【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 寂靜心者:這是第七個心。「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這個「寂靜」,如果你心裡面有惡作,有這個惡作這件事,你心也是不寂靜。前面已經破除去這個惛沈掉舉,現在這裡面又破除這個「惡作蓋」,所以心裡面是「寂靜」。「謂從諸蓋已得解脫」前邊這麼多心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已經從貪欲蓋、瞋恚蓋、掉舉惡作蓋、惛沈睡眠蓋、疑蓋,這五種蓋已經解脫出來,所以叫作「寂靜心」。宇八、不寂靜心【不寂靜心者:謂從諸蓋未得解脫。】 這個「不寂靜心」是什麼境界呢?就是這位修行人他沒能解脫一切蓋。雖然他現在能明靜而住,但是沒有解脫蓋。這五蓋若解脫了才是寂靜心。這幾心是從這個淨蓋地破除去五種蓋的境界。(20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