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痛割爱
“我早说了,把它留在老家,你偏不听,现在又要倒腾回去,不如把它扔掉掉算了,反正用不着”,母亲很是不耐烦地对父亲说。父亲没有作声,把自行车抱上皮卡车,立定后浅浅地一笑,算是对母亲的回应。母亲对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不知抱怨了多少回,而每次被抱怨后,父亲总要亲手把那辆跟随他多年的自行车擦得锃亮,并美其名曰“敝帚自珍”。
2.荣归故里
父亲今年六十五岁了,这辆自行车陪伴了他三十多年,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所以在父亲心里,这辆自行车是帮过他大忙,为我们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他又怎么会舍得抛弃呢?由于父亲的不舍,“永久”牌自行车在十五年前“搭乘”摩托车随迁到了县城,成了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今天它又“坐着”皮卡车随同主人返乡,真有那种荣归故里的感觉呢!
3.美丽家乡
汽车在村道上缓缓驶进,再也不用像十五年前那般遭受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苦恼了,有的是穿行绿水青山的心旷神怡和聆听鸟鸣深涧的无边惬意。村道两旁一排排新建的楼房,个个风格别致,倒也有了点城市的味道。如果足不出户,你也一样能感受到现代化家居设计带来的便利和美妙了,如今的乡村不再是儿时印象中的“土”和“苦”,相信建成后的美丽乡村定然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4.儿时记忆
老家地处偏远,从县城出发到乡下老家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还记得八十年代初,乡村的道路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路上多是行人,少有车辆往来。儿时的记忆里,父辈们赶集买卖东西,全靠一双泥腿走二三十里地。父亲年轻时是个篾匠,三天两头就要去赶集,只为出售自己编织的箩筐、猪笼、鸡笼、箕畚……,以换取日常生活所需。记忆中,父亲常常迎着朝霞出门,披星戴月回来。每年秋收后到村里的粮站上缴公粮或是粜谷子买化肥之类的,父辈们全靠肩挑,每次都是一担谷子出门去,两袋化肥把门归,真可谓“满载而去,满载而归”。为此,一年要挑断好多根的扁担呢!
5.乡村发展
曾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常在村里马路上跑的只有几辆手扶子、拖拉机,偶尔也能碰上东风牌汽车,当时能开那些车的人整个村子算下来,屈指可数。他们可是当时村里的名人、能人,大家都以能跟他们攀上关系为荣。至于今天使用率极高的摩托车,儿时的记忆里也是极其罕见的。如今几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小轿车,一年更是难得见上一次,得是个好大的官才有资格坐呢!如果某个地方停放着一辆小轿车,必定会遭到一大群人的围观和议论,胆大的就会上前去摸上几下。在那时,对普通家庭来说,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就算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6.喜得爱车
辛勤的耕耘终会通向幸福之路,渐渐地,自行车开始在乡村里流行了起来。不甘落后的父亲咬了咬牙,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买回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虽然走的还是那段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可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常常是摇着一串欣喜的铃声出门去,晃着一串欢笑的铃声回到家。虽然骑着自行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很是辛苦,但赶集时买卖东西,多了两个轮子,省时省力多了,而且还能赶在太阳下山之前到家了,甚至有时赶集回来的早,还能下地干点农活,让人欣喜不已,披星戴月回家便成了往事。此时,每逢赶集,父亲自行车的前把与后座总是挂载得满满的,不是载物就是载人。对于习惯于靠脚走路的人来讲,坐在轮子上面的那种感觉,别提多爽了,那速度比跑步还快呢!每年上交公粮,粜谷子、买肥料也全靠着这辆自行车。父亲曾说它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为这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7.时代变化
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是我们每个人活着意义,农村人自然也懂得生活要有奔头。关键的时刻,国家没有忘记家民老大哥,不遗余力地关注三农问题。于是,父辈们的身子更轻了,脚步更快了,他们感受到了一股升腾的力量。当时间的车轮碾至九十年代中期,偏远的乡村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公路开始变宽了,来往的车辆也多了起来,常常能听到轰隆隆的马达声。 那一串串带着父亲欢笑和欣喜的铃声,渐渐远去,迎来的是“突突的”嘉陵摩托车的声音,摩托车上“滴滴滴”的喇叭声比自行车上的铃声传得更远了,父亲感受到了用手轻轻旋转油门后的摩托车比拼尽全力去踏的自行车跑得更稳、更快。后来,父亲出行也用上了摩托车,不再骑那辆费力又破旧的自行车了。本以为父亲会把它当破烂卖掉,结果他竟把自行车上破损的零件都换新了。父亲说,“我要把这辆自行车珍藏起来,兴许那天还有得上它的时候呢!”
8.转战县城
只要奋斗不息,幸福总会伴随左右。跨入二十一世纪,乡村和城镇吹起了一股新风,部分乡村的人们开始迁居至圩镇或县城,部分圩镇的人们则迁居至县城,而县城的呢,则又奔向其他各大城市。父辈也乘着这股新风离开那个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去拥抱县城的热闹与繁华。他们有很多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县城生活的向往。因为他们能感受到乡村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落后于县城,能感受到县城的种种便利,能感受到县城能给自己和子孙带来更多的出路。他们在电视里了解到了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发展趋势,父亲是个老党员,他要去支援国家的城镇化建设,他相信,跟党走,准没错!
父亲是个爱折腾的人,至今不变。到县城后不久,父亲租种了八九亩桔子园,开始侍弄寻乌密桔,此时的他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懂果树管理技术的父亲,刚开始成天在果园里转悠,什么时候施肥、喷药、修剪、抹芽放稍都一一向人请教,不出半年,父亲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农。父亲碰上了好运,管理果树的第一年就大丰收,并且卖了个好价钱。算下来,比以前在乡村两三年的收入都高。
9.再次创业
在租种果树的两年后,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蛊惑”,还是他自己心血来潮,仗着年轻时学过一丁点木匠活,五十多岁的父亲竟然租了个店面开起了家具店。当时县城的房地产市场才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几个刚建成的生活小区和在建的楼盘,刚开始的一两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意,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推进,县城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父亲的两轮摩托车换成了三轮摩托车,父亲的生意也开始好了起来。有时候,父亲给客户下乡送货不在店里,很多顾客宁愿等上几个小时也要光顾他的生意。因此,他不无自豪地说:“县城的每个居住小区都有他店里卖出的家具,全县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他店里卖出的桌椅”。
10.安享晚年
岁月不饶人,父亲又何曾饶过岁月!去年春节前,他在朋友圈发文打算“退休”,感叹岁月不饶人,但发完朋友圈后的好几天晚上都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因为父亲觉得他的身体还够硬朗,多干一年是一年,这样有仅可以减轻我们做儿女的负担,另外延迟“退休”也算是是响应国家的号召。
只是父亲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自从“退休”后还没派上过用场,在我们看来,倒是真的腾来挪去,添了好多不必要的麻烦,幸好现在有了它该有的归宿——“荣归故里”。一直以来,父亲心跟明镜似的,早就知道那辆自行车没有多少实际的用途,但就是不肯舍弃。父亲是在提醒我们后辈,要我们这些幸福地生活在国家大好时代里的后辈们,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事和物,记住不该忘记的“挖井人”,这样的日子在才能幸福“永久”!
一辆爱车,伴随了父亲的大半生,见证了我们家庭的幸福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千千万万的家庭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都走上了幸福之路,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祝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