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提到:吴军可以很高效地安排时间,除了从事的投资事业,还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专栏写作、出书、摄影等。对此,吴军在他的得到专栏中说道:自己没那么了不起,其实学会做一点减法,把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情就好。
一、不会做减法可能是太高估自己
读吴军的专栏,有一种朴实的感觉,他习惯以自身经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他说自己经常在年末休假旅行,遇到很多人跟他说没有时间休假,他回应道:
大部分人有两个思维误区,第一是其实没有人会重要到什么事情缺了他就不可以运转了,自己每日看似必须做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是没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以至于该做的事情没有在更少的时间里做完。
新年刚过去一个多月,很多人做了去年的总结,回想一下是否有些事情其实没必要做,或者做了没有产生正面的效果。再反思下自己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是否断断续续超过了两个小时,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的时间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二、不会做减法其实是没搞明白“什么更重要?”
李笑来曾说人生的终极问题是:“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比如你觉得别人的关注、面子重要还是自己的成长重要?上级的认可重要还是踏踏实实完成一件事重要?家庭重要还是事业重要?等等,反问自己哪些更重要,在这之中选出哪一项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来说,相比于获得关注,自己的成长更重要,同时,自己的成长会获得更多关注,获得关注也可能让自己更好成长,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做好一件事情,比同时做几件事为了显示自己能力强要重要,因为做好一件事有一件事的结果,同时做几件事可能一件都做不好。家庭与工作,如果能同时兼顾是最好,如果不行,那么家庭对于我会更重要一些。
每天反复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搞清楚自己看重什么,就可以避免很多负担。
三、该如何做减法?
1.把自己当成“笨人”
吴军曾写过两篇文章来阐述“上帝喜欢笨人”,他提到高估自己的做事能力是其实是人的天性,做事情的时候不妨笨一点,毕竟有所得。高估自己,耍一些小聪明,很可能没有结果。
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比较笨,在做事情上只能用些笨办法。比如现在每天要做的事情,我都会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很多功能强大的日程app,我都不会用,包括健身的计划记录,都是用最原始的纸和笔来完成;很多省钱的方法,我也不会用,微信群里的红包我也不去枪,买东西哪怕贵一点,我也从不讲价,差不多就行。
很多人会说我有便宜不占、有省事的方法不用是笨,对此我也无法反驳。但有一点我很清楚:任何事都有成本。我没有办法既把事情做得很聪明,又能把事情完成好,还不受损失,所以只能做减法。
既然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自己的能力尽力而为就好,不能以为有了一些高科技的时间管理工具就能做更多事。人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事情。
2.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掌控你的自由时间》里面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工作非常忙碌的女士,在她工作后发现家里的热水器坏了,家里的地毯都被水淹了,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知道:这相当于一场灾难。于是她找来水管工和专业的清理团队来救急,这些事情一共花费了她七个小时的时间。
七个小时,相当于一周每天一个小时,倘若在之前,你问她肯不肯每天花一个小时用来锻炼或学习一项技能,她估计会说:别开玩笑,我这么忙,当然没时间!但是,当家里被水淹了之后,她挤出了七个小时的时间,对她来说,修好热水器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这说明:时间的弹性是很强的。我们无法创造出更多时间,但我们仍可以充分利用,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待重要的事情,就像对待坏掉的热水器一样。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互联网上有很多类似“怎样多线程处理事务”、“如何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做事”的课程,目的是教你怎样在短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而实际上,人和计算机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接受信息的带宽其实很窄,因此很难并行做好几件事情。
比如一个人一天要做十件不相关的事情,不写在本子上,时刻回顾一下,恐怕总会漏几件。不是人的记性不好,而是人根本没有本事记住,就算记住了,也难以专注去做事情。所以,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不要并行处理,恐怕是最高效的方式。
记得我三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急于获得领导认可,曾同时接手过演讲比赛、攥写材料和做讲课PPT三个任务,要求一星期内完成。在当时,这明显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而我却还想“拼一下”,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整个星期通宵达旦,最后还推掉了演讲比赛,只完成了低水平的材料和PPT,实在是惨不忍睹。
因此无论人还是计算机做事情,都不在于开了多少个头,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计算机打开太多的进程,是要死机的,人手头有太多事情,是要崩溃的。做很多半途而废的事情,不如做好一两件小事。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在过去的十年里,对我们自己也好,对周围人也罢,有持续影响力超过一年的事情有多少?如果没有多少,何必当时要匆匆忙忙做那么多事呢?
学会做减法,做好一件事至少结果是1,做十件事没做好结果只能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