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看课文《五柳先生》,又发现一例今人对古人的误读。 对文中“不求甚解”句,教科书的解释是注重整体而不拘泥局部;查成语词典得到:1)古用:陶渊明五柳先生篇:读书领会大意,不去深究;2)今用:不深入理解。我认为这古用的解释是错误的,是误读了陶渊明。理由如下:
(1)从时代来看
“不求甚解”在陶渊明时代不是成语,也非典故,是当时之文言或口语,意为:不追求深入理解。应当不会有其它文字学上的另解。
(2)从文风来看
自称“不求甚解”应当是隐士高人的一种自嘲口吻,就好比许多聪明人自称愚笨,绘画大师自题“废画三千”一样。《五柳先生》文通篇就是自嘲式的快乐隐居情绪的表达。
(3)从上下句逻辑关系来看
虽然好读书却不求甚解,所以,每当甚解一些便欣喜忘食。这个因果关系很搭。若是说因为我很会读书,所以每理一点便高兴得不得了。显然因果逻辑失当。
(4)误读古人的原因推想
教科书解释是源自成语字典,那么成语字典的错解是根源,推想一下,这句的注释编者认为:陶渊明是文豪,《五柳先生》文章中不可能自己说自己不求甚解,所以就弄出一个古用的偏解,误人子弟,代代相传。即:古用解释为不钻牛角尖,今用解释为不深入理解。
我想,如果陶渊明说:“张三不求甚解”,那这种偏解就不会出现了。
“不求甚解”句成语字典编者之所以错解此句,恰恰是读书不求甚解,读古文不懂读古人!未达到感同身受读古人的境界!所导致以误传误:成语字典的解释错了,教科书解释也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