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你一定看到过孩子这样的表现:
当他成功的做好一件事情之后,会很开心的跟你得瑟,很兴奋的给你讲述经过,满脸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个时候,如果你再赞美他几句,他更会开心的飞起,顿时有一种“全天下就我最厉害”的感觉,那一刻,他完全自信心爆棚。
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
今天晚上,听了女儿幼儿园组织的一堂感统培训课,针对0-6岁的孩子的,是知名的感统老师李健的抖音直播课
在讲到孩子的本体觉时,他说到一句话,我觉得说到我心坎里去了,那就是:成功乃成功之母。
因为本体觉就是孩子自己掌控自己身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大运动(跑、跳、运动等)和精细动作(抓、握、捏、揉等)上,而这些动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日常生活能力,更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好,他的自信心就会更强;如果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弱,那么他的自信心就弱一些。
这个怎么理解呢?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就掌握了掌控自己身体能力,比如,可以很好的抓握,拿勺子、拿筷子、扣扣子以及后来的握笔,那么他的吃饭、穿衣、写字等能力都会发育的很好;反之,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的事情,都会成为孩子的困难和问题。一旦成为问题,孩子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行,会更依赖家长,自信心自然就差一些。
也因此,在这方面,老师以及很多的育儿专家都会提到一个观点,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要过多的包办,也不要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要给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溺爱孩子。
举个直观的例子来说,比如吃饭、穿衣,如果孩子吃饭的时候有人喂,穿衣的时候有人帮忙穿……,孩子一直都没有自己去尝试做的机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第一,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不容易学会,因为本来就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第二,他会更依赖你,更粘着你,吃饭的时候要找你,穿衣的时候要找你,你不在他就会哇哇大哭;第三,他会缺乏自信心,因为他不会,他就体会不到那种会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对孩子来说,只有在他该尝试的年纪让他自己尝试去做,才会慢慢学会,这样他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感到自豪,进而越来越有兴趣去尝试、去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一点一点的逐渐累积起来,他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他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
反之,如果他在该尝试的时候没有尝试的机会,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不会,再加上孩子的忍耐力和抗挫性本来就不强,那么,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就会越来越缺乏自信。
所以,对家长来说,养育孩子一定要记住一点,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照顾,要敢于放手,愿意放手,给他机会让做他自己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这不仅是他学习的机会,更是他建立自信的过程。
而放手让孩子尝试之后,还要记得,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一来,孩子的所有进步都被看在眼里,都得到了及时的认可,那么,他的成就感就更大,学习的动力就更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