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西北出差,途中认识了几位新朋友,他们都在大西北工作了十几年,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聊起相关话题,让我受教颇深。在古代,这片地方大多被称为塞外,被长城所阻挡,条件极其恶劣,在现代,随着交通、通讯、建造技术的发展,这片苦寒之地也渐渐迎来了春天,但无论物质基础怎么改变,气候、环境、自然都无法改变,从内地过来的人,走上这片土地,依然会被其带来的“苦”所感染。
生存之苦——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一份环境。
要生存,首先得具备生存条件,比如火星、木星上面,没有氧气,没有水分,所以人类无法生存;在大西北,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有的,但想在这个基础上有所提升,极其困难,当地人想了很多办法来治理风沙,种植林木,但即使走在这边繁华的街头,我们依然会发现,风沙透过高楼的缝隙吹向人群,树木的树叶枝干总是很细小,犹如开春含苞待放的感觉,但又没有那种生命力,整个城市车水马龙,但就是怎么都连不出一片绿色的盎然。在这个季节,很多小型的公园里边都开满了花朵,但任凭你如何调整角度,就是拍不出花儿该有的艳丽。这边昼夜温差往往极大,中午热的受不了,早晚冻得受不了,风透过衣服总有一种刺入骨头的寒意,这些对长期生存都是考验。
生活之苦——在满足与需求的边缘痛苦的徘徊
出差在大西北,也遇到几位大学时期同校的学友,因为大多工作后就没离开过这片地区的缘故,他们都很好奇,对内陆一二三线城市充满了渴望,而好奇和渴望中的第一条,就是这些城市绿化如何,这时你会发现,即使简单的文字描述,在他们心中已经勾画了花园的样子。这是一片蓝天白云的世界,但也是风吹石头跑的天地,街道很繁华,但到晚上十点之后,商铺纷纷关门,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出门是一件要靠毅力和勇气的事情。如果你足够仔细,会发现蔬菜水果在这边价格很贵,因为大多都需要从内地输入,也成全了一个经商职业。但如果在大雪封山或自然条件恶劣的时期,很可能就面临着断水缺粮的危险,尽管几率很小。
工作之苦——耗费生命力量去完成的一份使命
如果是一个在内地工作的人,突然让他的大西北工作,除非带有强制性,如果有选择余地,可能都会表达一种不愿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人笔下的大漠豪情,但反映的背景却是他们被流放后的内心甘奋,因为在古代,到这些地方工作,意味着发沛,意味着犯了事儿。这边人们自带一份淳朴,因为缺少与内地城市的沟通和交流,大多生活在自己的情绪和套路之中;几位长期在这边工作的朋友,脸上都显露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苍老,这是阳光和气候的产物,年纪轻轻,却显老态。离开之前,问了他们一个问题,现在是否还愿意到别的地方去工作,答案有些出乎意外,他们一致说“习惯了,不想再去适应”,或许在他们看来,现在的状况是满意的。
在我离开之后,这里的生活依然继续,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只言片语所改变,但就自己而论,却是带着长长思考的旅途,为未停下的脚步,为当下的小幸福。
ps:先休息休息,为马上到来的十几个小时硬座,多年未有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