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曾国藩人生第一次转折(科举考试)是被动的,那这第二次转折(立志做“圣人”)就完全是主动的了。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调动,能量是巨大的。世上只有一种办法能让人真正改变,那就是他自己决心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坚持和自律(比如运动,读书,写作等等)在我们看来很难,而他们本人却乐在其中,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哪怕困难重重也会甘之如饴。所以如果坚持一件事让你觉得痛苦,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审视自己是否是发自真心的想去做。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三十岁这一年,进了京城极大开阔了视野并且意识到自己粗鄙的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了,他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什么叫“圣人”呢?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解脱生死成为“仙”一样,儒家学说给它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是,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只给了自己一条路,那就是只能成为圣人。从此之后他的一生,都在严格的遵守自己订立的规矩,不断的自我磨砺,一天都没有停止修行。
实现目标,并不是立了Flag就结束了,尤其是成为圣人这么一个宏伟的志向,要从哪里开始呢?立了大志心潮澎湃的曾国藩,颇有些“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苦恼,这时候唐鉴给他了一个好的建议——写日记。
是的,没错,就是写日记,类似于现在的日更,微博,每日复盘之类,这是入圣之基。古人云:日三省吾身。只有每天都在不断的反省自己,纠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事实也证明,写日记非常有用,它不仅记录你的整个人生轨迹,也让你在不断的自醒中变得更好。我们后人之所以能到今日还在缅怀曾国藩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这些流传至今日记功不可没。上个世纪全国轰轰烈烈的学习LF精神,也是如此,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都留在日记本里了,否则做再多好事别人也不晓得吧?
写日记可不是记流水账,在日记当中曾国藩给自己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这让他的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这些规矩对如今的我们仍然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