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锦瑟
01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境遇,引出了一段悲情的故事。陆焉识一出场就是劳改犯,他从改造农场逃出来只为了见自己的妻子女儿一面。
在自己的女儿的举报下,陆焉识没能见到妻子冯婉瑜一面。二十年后,陆焉识被平反释放。但是他的妻子冯婉瑜已经不认识他了,因为女儿丹丹举报自己的父亲,所以,妻子恨上了女儿,把女儿赶出了家门。
陆焉识在妻子楼房对面的杂物间住了下来,后来想办法让女儿搬了回来,他和女儿一起照顾妻子。
而当年那个年轻漂亮的妻子,已经被岁月折磨的失去了灵气,只剩下一个等待丈夫的执念。
可是因为头部的病,她的丈夫在她面前,她不认识。
陆焉识想了各种办法,给她弹琴,给她念信,给她帮忙。但是岁月留下的创伤不可能一下子抚平,而她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他的记忆。
家里的所有照片上,陆焉识的照片都被丹丹给剪下来了,陆焉识找到了自己的同学,要来了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
无奈各种办法都无法唤醒冯婉瑜对陆焉识的记忆,画面在两个人相扶相携中到车站接陆焉识中结束。
02
影片的年代奠定了剧情的悲剧色调,至亲的人就在身边,但是却无法说服她相认,一个家庭的二十年被一场运动给迫害,他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无法给予妻子保护,而当他真的自由有能力的时候,她已经不记得他了。
她知道他爱谈钢琴,给他修钢琴,为了接他,彻夜练他的名字。女儿意识到自己当年自私的错误对父母的伤害后,却无法弥补。
陆焉识知道自己多年未尽父亲、丈夫的责任,如今想补救的时候,却已经无能为力。他在想尽办法弥补,他住在她的对面,随时准备帮助她,每一个月的5号,都要陪着她去车站接陆焉识。
这是悲剧的元素,想接的人就在身边,然后不能相认,他还陪着去接一个永远接不到的人,这是悲剧的温馨,更是温馨的悲剧。
03
电影让人感动,让人唏嘘。生活在大时代中的每一个人,被时代裹夹,难以和命运对抗。相比陆焉识,剧中的自杀的余大卫,被抓的老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陆焉识一家,最终以另一种形式,相守在一起,虽然夫妻没有相认,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
这部电影的阴郁色调决定了它是一部悲剧,一家人相爱相守却又很温馨,时代在变,亲情不变。
劳教多年的丈夫陆焉识,回家照顾神志不清的妻子冯婉瑜,而且还不是以丈夫的身份,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让人感动:陆焉识为冯婉瑜谈钢琴,陆焉识为冯婉瑜念自己在劳改农场写的未能寄出的信,陆焉识陪着冯婉瑜每个月5号到车站去接“陆焉识”。
电影以淡化的方式,将原本的悲剧刻画的仅仅是伤痕,甚至还有些许温馨。
原著小说中,陆焉识一生起伏跌宕,从留洋归来的富家子弟,到被流放的劳改犯,再到获得平凡,回家之后却被势力子女排挤,最终只得离去的落寞老人。他对妻子冯婉瑜,从包办婚姻无爱,到历经沧桑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爱,这其中复杂、微妙而隐秘的心理状态,让人唏嘘。
然而电影中这些情节被简化,观众们看到,陆焉识一直爱冯婉瑜,而冯婉喻也一直爱着那个活在自己心里的陆焉识。
一次又一次,他想尽办法,变换身份:方师傅、修琴的、念信的……,他在竭尽全力地做“唤醒婉瑜”,这件高难度却不一定有效果的事情。
多年过去了,他徒劳无功的守候可能被人嘲笑,但是他却习惯了这样的行为,这是他和自己的生活和解的方式。这里有爱,有愧疚,有无奈,还有希望。他是荒谬的英雄,他的徒劳无功,让自己心安。
那么婉瑜呢?在和陆焉识长期分离,相识却无法相认,相认却又不相识之后,她还知道去车站接的那个人是谁么?这么多年了,她最忠诚的伴侣,是自己的理想。
而坐在银幕前的我,看着许多年之后一个白雪皑皑的早晨,陆焉识手举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牌,陪伴婉瑜在车站广场等候。这一刻,我被感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