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张晓风《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这本书,才看完席慕蓉写的序,就被好友借走了,她是张晓风迷。说实话,当时还有点不愿意。

终于拿回来,舍不得一口气读完,在午休,在睡前读一篇,有些章节翻来覆去地读,忽而痛,忽而笑,掩卷,王维《山居秋暝》里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下奔至眼前。

是的,心像被羽毛轻轻拂过,像席慕蓉说的,“止于最邈远空茫之处,却给我以难以形容的抚慰。”

我偏爱的文章,大部分在辑四。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西行手记》。开篇很有意思,“一说欢迎,就有了主客之别,但是,像我这样的人,我怎能承认自己是客”。因为“我既是成色十足的中国人,也是不折不扣的台湾人”。这里的“台湾”可以换成中国领土的任何地区。西行,只不过是回到魂牵梦绕的地方而已,在吐鲁番,在渭水,在黄帝陵,在骊山,在马嵬坡,作者仿佛溯千年历史而来,无时不心潮澎湃,无处不逢故旧,因为啊,因为“这是我的江山”。

至于在长安城,望着西天云霞出神的唐玄奘,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行色匆匆赶去演唱的李龟年,对于读着子曰诗云成长的她,哪位不是如数家珍的旧识呢?

“但我们既然在自己的田庄上相遇,就请不必对我说欢迎两字吧!”套用当今的流行语,就是三观特别正,在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国家,名字叫中国。要知道,这篇文章首发于1992年,这个话题其实还是敏感的。

但,于作者而言,却是最自然而然的。更早的散文里,描不尽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对乡愁的执着诉说,在当时的台湾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这,在《重读一封前世的信》里也可见一斑。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到访蒙古,好奇那两千年前被汉人称为“天之骄子”的蒙古人现今如何呢?首先遭遇令人尴尬的停电。住在乌兰巴托最昂贵的酒店,因为停电,没有晚餐可吃,连泡面都没有开水可泡,抽水马桶没有水。透过糟糕的现象,作者敏锐地意识到,“其实除了停电,蒙古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严重缺货,例如通货膨胀,但停电,也许最像这个城市目前的命运。”

于是,忍不住问“蒙古应该独立吗?”

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回答?“人只有在涉及情关的时候才会乱,才会语无伦次。”

对我这样一个中国人而言,蒙古人就是那曾经占据过中国空间的草原征服家。然而——是的,然而我又在中国朝代排列表上背诵过它的名称。它占据过中国的空间,然而它却因而把自己纳入属于中国的时间。它是一部二十四史里的一部,它恰如一个千娇百媚的女子,迷倒了众生,但它却不知不觉踩上了北京的土地,并且在那里建都,它是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者,可是,它也从此被视为我们族谱中某一代的媳妇,不管它多悍烈,它的成就已是我们整个家族的光荣。

读到这儿,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拍案叫绝呢?所以,你一定会原谅我长篇累牍摘录的。将蒙古比作我们族谱中某一代的媳妇,也是绝无仅有的吧,在会心一笑的时候,也与作者一样生出担忧与期待,蒙古的幸福尚未在握,何处有它可以倚靠的肩膀呢?

《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从数九寒天的歌谣说起,到九九消寒图,娓娓道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不知不觉让读者长知识。“明朝,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清朝,据说宣宗御制句子“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个句子特别的不在于意境,而在于每个字都是九笔画,用双钩法写成,每过一天,用黑墨填一笔,九个字填满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春至。

九九消寒图

以上,对于消磨苦寒岁月,对于一解思春之苦,倒不失妙法。我也在心里自问,喜欢哪种消寒图呢?“啊!如果可能,我两种消寒图都要”。不禁失笑,原来女人的小心思都是一样的,管你著名如张晓风,还是平常如我。胭脂染梅,一笔一画,酝酿春色,想想就浪漫极了。在文字的连接中,此刻,作者与读者如此默契!

更妙的在结尾,“不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一张人生消寒图,可以把生命里的每一片萧索都染成柔红的花瓣,将每一笔空白都填成跃然的飞龙”。读者还在追逐着浪漫,作者已更上一层楼。

还有《戈壁行脚》。置身西北苍茫大漠,一时梦里不知身是客,天人合一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睡去,无异于一只羊,一匹马,一头骆驼,一株草。我睡去,没有角色,没有头衔,没有爱憎,只是某种简单的沙漠生物,一时尚未命名。我沉沉睡去。

《不识》。一辈子梦回故乡,坚持老家的东西比台湾好的父亲;身为军人,真正兴趣却在生物学的父亲;人称“杠子手”,却对小鸟生出慈柔之心的父亲。至父亲去世,“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世间没有谁识得谁。”

《卓文君和她的一枚铜钱》。解读出“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的祈盼里,其实充满无处话凄凉的无奈,卓文君凭借被人津津乐道的《白头吟》“挽回了婚姻,但不是爱情。”

《描容》。从多年的朋友不知怎么形容自己说起,带着几分惆怅地感叹“我们发明了形容词——只是我们在形容自己的时候却又忽然词穷。”

《秋千上的女子》。关于秋千的来历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并以独到的笔墨赋予新时代的意义,“然而,对我这样一个成长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女子,读书和求知才是我的秋千吧?”

还有,还有,只能套用一句广告语,“更多精彩,稍后继续。”

妙笔生花,说的就是她吧。

从《跋》得知,这是一本十五年才出的散文集,虽然在1988-2003年间,也有出版物问世,但大多为报纸专栏,受字数限制,终归不如正常的散文写得酣畅淋漓。所以,对喜欢张晓风的人来说,这个集子也是意义非凡。

看完《跋》《跋后》,调头看席慕蓉写的序《相见不恨晚》,一个诗人,一个学者,两个各自领域出色的女人,惺惺相惜已是难得,能够诤言已属福气。对席慕蓉的第二部诗集《无怨的青春》,张晓风写信说,“我总是不露痕迹的在焦急,怕此册之后无诗,当然也怕绵延不绝。”席慕蓉当即心领神会,“是很淡很淡的暗示,对我却如当头棒喝,心中的震撼难以形容。”

心有灵犀,才会读懂弦外之音,才会“让我从你的悲伤里,明白了我自己的悲伤。”

这样性情与胸怀的张晓风,让同样才华横溢的席慕蓉臣服,“羡慕的是你的国学根底,妒忌的是你的才情,而更深地触动我的,是你的悲悯之心。”

我想,她们之间的相见不恨晚,一定如遇明月逢清泉,欣喜,欣赏,甚至心折,自不必说。

就像我们遇见这本书。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与好友讨论、交流,更多动人的细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