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很久的老徐,突然在微博上高调表白:我时常有病,你永远有药。
这句甜腻的爱情表白,由一向视男人如无物的老徐说出来,引发了众多小公主老阿姨的追爱之心。
其实,老徐这句话,放在任何爱人身上都适用,每个爱人都是药,不同的是,有的是良药,有的是毒药。
宝玉,就是一剂毒药。
爱是什么?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阐述得很明白:“健康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不健康的爱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太多的人,尤其是女性,把需要当成了爱,于是对爱人产生了依赖。
第一个被宝玉毒死的女孩,是金钏。
严格来说,宝玉不是金钏的爱人,作为王夫人的贴身秘书,她的未来,很大可能性,就是被赐给宝玉当姨娘。
对于给宝玉当姨娘,金钏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从小就侍候王夫人,她和宝玉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况且他们心性相近,都是活泼外向之人,经常毫无顾忌地亲近。
事情坏就坏在毫无顾忌!无顾忌则容易走火!
当宝玉再一次当着母亲的面撩拨金钏时,金钏脱口而出说了不该说的话。
金钏的前程就此葬送,且搭上了年轻的生命。
于金钏而言,宝玉就是一颗包着糖衣的毒药,甜腻腻地吃着,然后被毒死了。
第二个被毒死的女孩,是晴雯。
作为被贾母钦点的姨娘人选,晴雯有进了保险箱的安定感。
这份安定感,不仅来自贾母的支持,更来自宝玉的宠爱。再笨的人都知道,光有长辈支持没用,能博得男人的宠爱,才是正道。
在怡红院,晴雯确实得到了独宠,而这份宠爱,主要来自晴雯是唯一能陪他疯玩陪他败家的身边人。
对袭人,宝玉是对姐姐般的依赖。在照顾饮食起居方面,袭人做到了无微不至,并且还时常督促他上进。
上进之话,宝玉不爱听,但他离不开袭人的精心照顾。
袭人与晴雯,一个像贤妻,一个像美妾。做妻与做妾要累,因为做妻有得多职责,并且得约束自己言行谨慎。相比之下,做妾就轻松多了,只须负责貌美如花且投其所好。
如果遇到贾政这样自律之人,美妾也不得不跟着自律,所以赵姨娘活得很安稳,没有什么错处让贾母王夫人给拿捏。
晴雯遇到的,是宝玉这样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自然没有赵姨娘的好命。
于是,她以姨娘之心婢女之身,得罪了一众婆子,又以西子捧心之态,触怒了望子成龙的王夫人。
没有哪个母亲,能容忍儿子身边有勾引儿子不务正业的狐狸精,于是,晴雯的结局就注定了——死路一条。
到底是谁勾引了谁?作为主子的宝玉,不能自律,且纵容婢女和自己一样不务正业,就这样用安逸之慢性毒药,把晴雯给毒死了。
中毒最深、时间跨度最长的,当属黛玉无疑了。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经历了青梅竹马、小心试探、吃定心丸三个起伏阶段。
青梅竹马时,他们同起同卧,两小无猜,直到宝钗的到来,亲密无间的感情开始出现缝隙,这才有了后面的猜疑试探。
以黛玉的教养,自然不能直接问宝玉的心意,于是开始了多番试探。
试探的结果,是吃了定心丸,宝玉亲口说出了“你放心”。黛玉不知道,这颗定心丸,同样是包着糖衣的毒丸,让黛玉在惊魂不定中流干了眼泪,直到泪尽而逝,都没能等到宝玉“你放心”之后的行动。
值得深思的是,还有三个女孩,有意无意地接近宝玉,却没有被毒害,这三个女孩就是袭人、红玉和宝钗。
和晴雯被钦点却遥遥无期不同,袭人离姨娘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她是离宝玉最近的人,却拥有超强的免疫力。
袭人始终对自己有j明确的定位:侍奉宝玉的大丫头。为婢时是侍婢,为妾时是侍妾,即使身份改变,职责始终一样。
同时,袭人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百分百顺从宝玉,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尤其不能把自己和宝玉完全捆绑在一起:“难道你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这是难得的见识,也是一种精神独立。无论宝玉的行为如何,始终坚持做自己,不随波逐流,自然也就不会葬身于倾覆的大厦,在大厦将倾之际,获得了新生:“桃红又是一年春。”
第二个靠近宝玉却没被毒害的女孩,是务实版的黛玉——林红玉。
成为怡红院的小丫头,是巧合,有梦想有追求的红玉,也希望能抓住近水楼台的机遇,实现人生的逆袭。
上天给了她一个机遇,有了一个和宝玉单独相处的机会,且宝玉对她表示出了关切。在这个关键时刻,红玉的务实特性冒了出来。
宝玉道:“你为什么不作那眼见的事?”那丫头道:“这话我也难说。只是有一句话回二爷:昨儿有个什么芸儿来找二爷。我想二爷不得空儿,便叫茗烟回他,叫他今日早起来,不想二爷又往北府里去了。”
一个务虚,一个务实,气场严重不合,于是红玉的人生轨迹朝着与宝玉相反的方向延伸,遇到了同样务实的贾芸,避免了被宝玉毒害。
务实,是红玉的免疫力。
拥有更强大免疫力的,是宝钗。
除了没有与宝玉青梅竹马,宝钗与宝玉的接触机会差不多,而且也有过心动时刻。
宝钗的免疫工具是“随分从时”,不依赖,不强求,进退有度,“虽离别亦能自安”,无论是作为表姐存在,还是成为宝玉之妻,或是听凭宝玉出家修行,命运被迫与宝玉捆绑,她始终保持着“自安”。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对外物无所求,这正是宝钗的境界,也是她对毒药的免疫之源。外物有或无都不重要,宝玉的行为,自然不会对宝钗产生任何影响。
朱德庸说:大家都有病。这是一句真理之言,人无完人,或多或少都有病根存在。只是每个人对待病的态度不同,有的人从他人身上求药,有的人拥有自愈能力。
老徐的药,其实并不来自黄立行,而是她先把自己活成了幸福的样子,然后在黄立行面前绽放出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