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的感觉在日常的艺术积累中,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寻找个人的记忆,升华为自己的真实感觉,以致形成他艺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西安美术学院杨志博士,给我看他最近的水墨画作品,印证了这种感受。
中国当代水墨画经过反思,许多画家面对自己的艺术发展的趋向,往往有一个痛苦而严肃的选择,然而一旦走出泥泞,便会感到轻松和愉悦。因此,杨志是幸运的,他在艺术的经历中追逐着艺术的车轮;杨志也是沉稳的,他能够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得失,而勇敢地进行扬弃。他将生活的印象一旦升华成艺术的画面,便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文化品格。
在水墨画研习的道路上颠仆了多少年后,杨志蓦然回首,看到的还是家乡的风物,自然的意味,这是现实生活的美感,也是少年印象的呼唤。一经画家的精心描绘,便发出闪烁的灵光,引起了人们的遐思和流连。
一个优秀的画家可以一直保持长久的创作激情,其最初的形象思维也就产生在这里。一个艺术天赋好的人可以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许多与美术形象关联的素材,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亦如佛教所讲“世间万法,皆为佛法”,而世间万法也皆可“水墨的方法”。
杨志的水墨绘画,放弃了情节性的叙述方式,而是用一种随意平和的视觉,获得轻松自如的瞬间感受。笔触是圆润的,构图也是闲适的。画面没有沉重感和压抑感,而是亲切的和熟悉的。似乎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这是紧张之后的松弛,是向自由写意的试验。
艺术形象并不是概念,犹如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自然。“扬州八怪”的画家郑板桥在《题画》有“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的说法,就是形象的发生与完成,是画家个人认识水平和表现能力的统一。它具有完整的意义,它是画家个人向社会提供的精神灵魂,具有明鲜的个人特征。而自己独特的风景也就融入自己内心独立的价值体系中。
杨志的思维对形式的认同与取舍,是内心的文化式审视印象。正是画家潜在的心理积淀和变化。有时讲一个人的修养和经历是创造的源泉,那么这种心理的文化积淀就是一种无穷的深渊,它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补给,而达到创造水墨画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杨志经历了多年的勤奋努力,在长期的陶艺实践中,仍然能够保持创作的激情,所创作的水墨多折射出内心的抉择与向往,其造境的意义也就不在于画面之中,而是一种自我的意境油然而生。
是谓:笑去无事困途异,闲来有意幽境同。
2016年6月夏至时节于清凉山
(作者:赵农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