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人生,对死亡的思考。
故事设定在主角迪伦死后,灵魂的一趟旅行。主题很新鲜,虽然之前看过余华先生的《第七日》,但是看这本书还是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迪伦死后,在摆渡人崔斯坦的带领下,穿越了荒原,来到了两个世界的交接点。一路上的磕磕碰碰,使得二“人”产生了情愫,最终,爱情的力量打破了命运的枷锁,两个灵魂回到了现实世界。
人,死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思考过,我也思考过,但是都思考不出结果。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没有死过。佛教讲轮回,从宗教的角度描述这个问题。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死亡,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对未知的恐惧。
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描述死亡,那就是人存在灵魂,肉身死后,灵魂在摆渡人的牵引下,穿过由“心”产生的意境,进行一场磨练,最终到达另一个世界。
主角迪伦是一个乐观,单纯的女孩子,在一次事故中死亡。灵魂遇到了由她的摆渡人“崔斯坦”。所谓摆渡人,就是能够牵引灵魂走向另一个世界的“人”,因为要让死者信任,放心,所以这个“人”往往随死者的心境而变化。(不由得想到中国神话中,牵引人都是牛头马面,凶凶的。)
在崔斯坦的帮助下,迪伦逃脱了魔鬼的追赶,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却产生了感情。本可以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迪伦,在爱的指引下,回到了荒原,找到了崔斯坦,反摆渡了崔斯坦,最终,两人携手,重新获得生命,走向现实世界。
在整本书中,命运和爱,两个词贯穿了整个故事。
我们总是在感叹命运的无情,但命运到底是什么呢?说不清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命运。我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说命运,但我想说的是,命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我们手中。何以说得呢?
我们先把上苍想象成一个老师,铁面无私的老师。这老师可严的很哩,不停地布置“作业”,而你没有办法,为了完成“学业”,只能做老师给的“作业”。“作业”有时候难,有时候容易。容易的,我们当然很容易做完做好,这时候一想到距离毕业又进了一步,心中自然开心。但是有时候这“作业”可相当难,有些人能够埋头苦干,努力去完成;有些人完成不了,就想着中途“逃课”。想“逃课”,哪有那么容易,“老师”会把你重新抓回来,重新完成学业。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完成这份“学业”,这就是命运。但不同的是,我们可以以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能力去完成这份“学业”。我开开心心地完成,遇到困难了,不怕,努力克服,交上一份让老师满意的“试卷”,得到一个“A”,多好啊!也不枉在这场人生在“课程”走一遭。
如何开心呢?那就得问问你自己了。每一天起床,都是新的一天,在这新的一天,你准备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老师”的“作业”呢?你准备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场“学习”过程呢?这是属于你自己的选择题。开开心心,过每一天,多好啊!
爱,是书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近年来,许多书,许多电影都在宣传爱,真的很好,很感动。如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永远离不开利益问题。看看地球的样子,她老了;看看北上广的空气,她满目疮痍。你舍得吗?她一直在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你真的舍得吗?
我们要的爱,不是空谈,而是要一种真真切切的爱。这种爱,包含在每一个动作当中。看到了垃圾,弯下腰拣一下,这就是爱;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伸出援助的手,这就是爱;爱不是时时刻刻想着改变世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对别人好一点,这就是爱!甚至,你对别人的一个微笑,都是爱。这种爱,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想想那个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世界,多美。
当然,上面的只是这本书引发的思考。这本书作者写得不算好,漏洞挺多,情节也相对拖沓。但是一本能引发思考的书,就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希望书友们看完之后,可以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