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不得不说书里的缘分和情谊真的让人感动。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一位以写电视和舞台剧本为生的作家海莲·汉芙,与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主管弗兰克·德尔二十年来互通书信的故事。
汉芙热爱英国文学,但美国书店的书价很贵,于是她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寄过来了。
几次通信之后,她得知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肉类、鸡蛋等食品都是限量供应,于是在圣诞节这天,汉芙将一块重六磅的火腿寄往伦敦,让德尔先生分给书店中的同事们。
汉芙手头并不宽裕,她的慷慨大度让书店的工作人员把她视作亲人,纷纷与她通信,聊天。而德尔先生给汉芙的报答就是兢兢业业地为她寻觅好书。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汉芙小姐和书店工作人员间联系的纽带。
后来汉芙终于有了自己的积蓄,但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她只好给德尔先生写信:“我陪着我的牙,而牙医却在度蜜月,他的结婚费用是我出的……”
直到有一天,汉芙收到德尔先生的女儿写的回信才得知:德尔先生已于几个月前病逝。在最后一封回信里,汉芙不无悲恸地写道,“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1971年,汉芙把她20年来的书信集结成《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后在英国出版,引起了强烈反响。
2
《查令十字街84号》的中文译本是由台湾作家唐诺先生作序的。
在序文《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里他写道,
「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也因此,那家书店,当然更重要是用一本一本书铺起来的查令十字街便不会因这场人的奇遇戛然中止而跟着消失。事实上,它还会因多纳入海莲·汉芙的美好记忆而更添一分光晕色泽,就像它从不间断纳入所有思维者、纪念者、张望者、梦想者的书写一般,所以哀伤的汉芙仍能鼓起余勇地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查令十字街是不朽的,尽管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没能继续经营下去,但查令十字街仍在那里。
3
写到这儿,我想起之前的微博热搜#湖北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
随后东莞图书馆转发回复道,“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可以说和《查令十字街84号》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诺在《阅读的故事》里写道,「在这道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有时虽然一人踽踽独行,但前方极目之处永远看得到远远走在自己前方的坚定人影,你甚至认得出来那是谁,那些都是你最尊敬的人,你很荣幸能和他们居然真走在同一条路上,感觉到芸芸世间你有朝一日没想到可以和这些人成为同一个族裔,问同样的问题,被同样的好奇所召唤,这不只让你感到安慰而已,你简直忍不住地觉得光荣与雀跃。」
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时代,如果有人问读书能带来什么,我想答案或许就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之外,寻找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