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霾散去,全域解封重启,终于可以去爬山了。
一家人决定周末去爬山,孩子们尤其高兴,一个春节把他们都憋闷坏了。因为先要带儿子复查视力,所以我们先驱车去了市眼科医院。
距离中小学开学还有一周左右时间,医院里检查视力的孩子们比较多。扫一码通后通过疫情登记,按照预约很快找到视光学中心的赵医生,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确认近视度数又增长了125,一年半时间,太糟心了。
上次听配镜护士的介绍,选择了据说能够延缓视力下降60%的离焦镜片,如今一切像是都没什么用。医生说是没有正确佩戴眼镜的原因,说是应该按要求三个月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指导。
一切都有无数个理由,一切又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这两年新冠疫情让人对医院敬而远之,医院作为高危场所也是草木皆兵,防卫“森严”。所以,也就没有按要求定期复查。
中途碰到一个熟人的孩子也来复查,说是佩戴的角膜塑形镜,上次配的是四千多块钱的,跟我们上次配的离焦镜片价格差不多。这次再过来,医生又跟他们说那个镜片不合适,需要更换一个八千多块的镜片。家长为了孩子的视力健康着想,也不好说什么。
说实话,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用眼环境,都跟原来有很大差别,单纯的靠家长提醒注意,很难保证孩子不近视。医生又说要增加室外活动时间,不过这一点要求孩子到了学校又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这次选了价格在两千左右的镜片,也是需要定制的,10天左右能够出镜。
我们从眼科医院出来,直接导航上了高速去山里。一个多小时车程,下午一点多顺利抵达,原想下高速时要接受各种防疫扫码检查,谁知高速口一切跟往常一样。我们上高速时还看到有穿防护服的检查人员,这儿却没有任何检查人员,春节期间这儿可是封城防疫的。看来确如公告所说,全面解封了。这样一对比,好像市里那边防疫更加谨慎一点。不过,这样也好,少了许多麻烦。
原本想住在山脚下的民宿,谁知过去问了几家都没有开始营业,这时候才想起来现在这时间还属于春节,他们说都是过了元宵节才正式开门营业。
绕着山脚转了一圈,确定了明天进山的地方,期间遇到好几波从山上下来的“驴友”,都是风尘仆仆、身形疲累。有的团队还在路边空地上支了一口大锅,锅里是热气腾腾的大烩菜,旁边摆好了几张简易野餐桌椅,上面放着一摞摞一次性餐盒。陆陆续续有返回的驴友过来,席地而坐开始拉伸。
问了几个驴友,都是山东、河南的团队,都是从不同的路线穿越而来,神色略显疲惫。
转了一圈,最后决定还是回市区住宿,明天早晨吃完饭再来爬山。
转了几个地方,颇费周折之后终于在闹市区找了一家宾馆住下。中午吃了单锅烩面,晚上没有出去吃饭,买了两桶方便面,配着带的一些零食凑活着吃了一顿,早早就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起来退房后,就近找了一家早餐店,豆腐脑,八宝粥,扁粉菜一人一碗,又要了一些包子油饼,妥妥的吃了后,驱车20分钟左右到了上山的村庄。过了村口的疫情检查点,没有人出来检查,直接往里开了大概800多米,都是很窄的只能容下一辆车的村内道路。最终选择村里一座庙宇门前宽阔一点的地方停车。据目测,再往上开,车很难再调头了。
路上遇见两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正拉着从山上捡来的干枯树枝往下走,确定了上山路线。
一路向上,起初都是枯叶覆盖的土路,有些潮湿,一米多宽的路面显然常有人走,有些浮土同枯叶混合在一起,萧索而寂寥。
越往里往上走,路上的石块越多,路上及路边的山坡上开始有白白的积雪出现,走了快一个小时,路上山上已经全部都是冻得很硬的积雪了。儿子高兴坏了,一路狂奔一路惊呼,还专门躺倒在雪地上打滚儿。我们也不说他管他,来就是玩的,随他去疯吧!
路途中有时候会遇到一大片乱石滩,很难辨认路的方向。细心的女儿发现了画在石头上的箭头,有的地方还有系在灌木丛上的布条。前人开路,后人循行。这条路都是驴友一步步走出来的,向他们表示感谢致敬。
中途拍了一些照片,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边聊天一边看风景。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似乎听到了人声和水声。我停下来仔细听了听,然后判定:马上就到有冰挂的地方了。
果然不出所料,走了十几分钟,转过一块大石头,迎面就看到一大片冰挂从山上垂下,形成天然冰挂,各式各样,像花、像水、又像水晶。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原来倾泻而下的瀑布,因为这下降到零度以下的气温,竟然形成了这天然的冰挂景观,美到极致。
我走到谷底,从下网上看,更是蔚为壮观。上方还有水不断地滴下,晚上气温下降又会形成冰,冰挂就又长长了一些。有的滴到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圆润漂亮的冰蘑菇。
我看了看周围的地形,往上走的路比较陡峭,只有窄窄的一条一脚宽的小路,也可以说是路的痕迹。有些黄土和松动的石块,说明不久前有人走过。爱人和孩子们面露难色,我带头向上爬去,他们也只好跟着向上爬。越往上路越难走,刚刚还兴奋地喊叫的他们,这会儿嘴里一直嘟囔着太难走了,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倒是儿子一直走在最前面。他年龄小身体轻便,身高也比较矮,所以爬这样的山倒有了些优势。
待我爬上一个平台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平台上都是冻得很结实的冰块,一面还是悬崖。这时候儿子已经沿着平台上方的台阶往上走了一截儿,看着那上面全是又厚又滑的冰块,右边就是悬崖,我的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连忙告诉儿子:“停下,别动。”然后自己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扶住他,让他慢慢往下来。
这时候我就决定,不能再往上走了。台阶全是一砟多厚的冰块,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一脚踩不好就会滑下山去,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儿,我连忙跟他们说,算了我们就此打住吧!不能再往前走了。说着没留意脚下,一下子滑倒在平台上,把儿子也带倒了。我稳住身形,调整呼吸,也让自己休息一下好往下走。这时候儿子开始哭,转过身看山下,他有点恐高。
我慢慢安慰儿子,同时示意爱人让开往下走的路。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按着原路往回走的时候,有一段陡峭的山路,他们都是屁股着地,一步一挪地往下走的。全然不顾衣服脏不脏,手因为一直撑在地上,冻得都麻木了。好不容易回到冰挂的地方,用地上的雪清洗了一下手,又休息了一会儿。吃着带来的零食面包,儿子突然破涕而笑:“爸爸,刚才真的太惊险了!”
看着儿子通红的面庞,湿漉漉的头发,想到刚才的惊险,我庆幸自己及时止损,不再向前。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走过坎坷,有过坦途,终于走到有极美精致的地方,正想着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想往上走的时候,就会遇到更大的挑战,走还是不走?又是一种考验。
这时候,从来路的方向走过来几个驴友,清一色男士,问我们怎么不上去了。我向他们说了有冰的事。我注意到他们手里拿着洋镐、锯子等工具,想来是有备而来,包里应该还有绳索之类的。人家算是比较专业的驴友了,哪像我们,赤手空拳就敢上来。
看着他们一路向上,因为雾气后来只能听到人声和洋镐刨冰的叮当声,最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一定是通过了那一段险路。我想说:“不如跟他们过去了!”又看看爱人和孩子,这句话没说出口。
回去的路上,儿子又是一路欢声笑语。这一次过来爬山看冰挂,虽有遗憾,没能穿越过去。不过,看到家人们能够安全尽兴而归,就是最大的收获。
人生路上,有时候选择放弃就是选择及时止损,会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进而规避风险,这不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