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有感
成长,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诗和远方。
——题记
前言:有幸阅读到国级文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有幸知晓其作者:郝晓东、朱永新,进而理解文章是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的案例叙述;更有幸,自己是新网师的一员且承担新网师义工卷入其中,进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但,诚惶诚恐,自己反复阅读,虽认晓文章的每一个字,也能对某些语句、甚至文段有所理解,可还是无法突破自我的认知,仍有自我严重偏见——《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对于我国大多数教师还来说,其关键性还是在于“自主”。文章虽然涉及到“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提升自主成长能力,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但也明确告知——究竟如何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学术界还在探索中。
而我的偏见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一文显然是基于教师已经能够自主成长之上而论述的。而我认为,关于如何有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这是关键,也是我国绝大多数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我国教育急需改革提升的一个点。
正文:
曾有这样一句话“一群不读书的人,却教人读书”,流传于我们教育界,尤其是特指我们教师。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教师职业的侮辱和质疑。坦然,我知晓在现在,的的确确还有“教师”是这样,而且还不少。但,也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很多人民教师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教书育人。而这,也就像我们教师成长一样,有些“教师”只是被赋予其职位、称号而已,并不在本文讨论的教师成长之中。
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到,“受工业化模式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教师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个体工具性凸显、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他主”式成长,被动专业化、浅层性学习和自主性不足。”除此在外,我觉得还存在着地区条件差异、专业共同体……
1.自主性不足
工资低,精力在生存——这里我去掉了工资待遇中的待遇二字,片面强调工资。以自我为例,目前工作满三年,到手工资为3600左右。我自己觉得挺高的呀,可能出于农村,觉得如此轻松能够每月拿到这样“高”的工资就非常的了不起啦,自己也知足啦。但,现实却告知我,不,远远不够——父母年迈不能劳作,且常年积累的毛病也逐步突显;买车买房结婚生子,需要巨额,不仅仅给家里吸个精光而且还外借亲人,欠款于银行。等一切都稳定了,居住在城里,每月最低消费也得1000钱,孩子的吃喝用又还得另算。最主要的是,每月还有3000多的贷款必须得还。至于说,突然发生一些紧急情况,根本就……而这就是目前的我,当然,也不仅于此,我还有一个弟在上大三,未来……
这样的我,只能做好眼前的苟且,拼命去想办法挣钱,去做一些兼职,送送外卖,代刷课程,上上非文化课课程……
而,诗和远方,只能留在深夜去窥探……
这是我自己的,是代表了部分男教师吧。当然,文章中所说的“自主成长意识不足”(自我的主动性)、“自主成长实践比较盲目”(自我成长意识和规划)、“教师成长条件不乐观”(环境因素),也在我身上有所体现,甚至占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成长条件不乐观。
当然,在这里,我觉得“自主成长意识不足”(自我的主动性)是占据主要原因,也是当代教师存在的重大问题。
2. 被动专业化
被动的专业化,以晋升职称、获得荣誉为目的的专业发展,其主要方式有:“临床指导”、“教师评价”。
“临床指导”:指教学管理人员或专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分析登方式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师徒结对、专业的赛课打磨团队。其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提高,但有些忽视了教师主体的个性、教师内在的认知结构完善和对职业的认同。
“教师评价”:指通过一系列的考评项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作出总结性评价,并作为奖惩的依据。例如:荣誉的评定、称号的授予、机会的分配。其注重对教师外在行为和成绩的评定,但忽视了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的思维,忽视了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其实,文章中的两种方式可以说是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用的,不管是“临床指导”,还是“教师评价”,都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受环境影响。
3.“他主”式成长
教师的成长被固化、被标准化,被统一化,也被外显化——职位的成长、职称的成长、称号的成长。而随着而来的也就是培养模式的固态化——教师被动执行培训模式。因为没有经历,也没有对这方面的了解,姑且暂不谈论。
文章中,虽然谈到这样的“他主”式模式让教师的主体性、个性被削弱,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受到抑制,知识与生命分离,认知与情感割裂,行为与意义疏远,进而教师成为工具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反而容易进入职业倦怠。但是,我觉得既然有这份责任,进行必要化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许方式再活一些会更好。
4.浅层性学习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现在的人们已经可以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与广阔的世界进行实时链接,所获取的信息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词语、概念、假象、谎言、纷争交织而成的层层迷雾,让人迷醉其中。就像文章中所说,浅层性学习是“教师为专业发展而学习的动机不足、方式被动、内容 零碎、效果不明显的一种学习”,“弊端集中体现为学习逻辑的缺陷、 学习历史的受阻与学习风格的受蔽”——零散且肤浅。只能说是知道,但是还远远达不成体系,系统。同时,也有很多老师沉迷于其中,无法深挖一口井,或无法保持合理的认知结构……
5.地区条件差异
文章中虽有所涉及,但是并未明确指出。如:教师自主成长的机会少,缺乏专家引领……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突显环境的重要性。我大学期间在河南省数一数二的学校实习过,去年国培和五一共读,也到河南省会郑州一些学校参观学习。同时,我本人工作第一年回到老家国家级贫困县最底层村小进行教学,后来,又调到镇上教学。这样的经历,让我明显觉得“一方环境成就一方教师”。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差距是个人努力很难弥补的……
6.专业共同体
《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研究》在论述教师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也涉及到,但是我觉得未给予一定重要的位置。或许,是用第二部分: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构建来以此说明吧。
专业共同体,虽然也是强调环境,但是更强调“小环境”、强调引领——名师出高徒,伯乐识千里马。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终其一生也是河南遇到名师,更别说与名师交流学习,甚至共同研修。当然,办法是有的,例如: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就可以成为名师的学生,与名师大家现场交流学习,可是,得需要巨额资金得支持,至少对我来说。同时,要想受到其亲赖深入指引,更需要自我的超越众人的条件。
在这里,我觉得我们网师不是这样的,我们网师的讲师、助教基本上实现平等和共学。但,如果能够以地区进行逐渐学习群进行每日读书写作打卡交流学习会更好的——地区性的专业共同体,也是对官方的学习,更是让新网师学员能够有机会被看见,能够走的更好……
自我成长之我的坚持
成长,都是需要量变的积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而我最能够改变自己的就是每天固定坚持的这些点滴。
1.坚持每天早上的班级#早安,成为更好的自我。
不仅仅是自我早上学习养育子女的理念、方法,更是把自我学到的用口头语记录自己的感悟发到班级群里去感染更多的农村家长,逐步更新其教育孩子的一些观念,进而试着去实现农村地区的家育、校育和家校共育。同时,自我也要坚持书写#晚安,小蜗牛——反思自我的言行举止,不再随波逐流。
2.多讲故事,少讲道理。
因为故事让人慢慢去领悟的,而道理是直接让人去接受的……人的天性中就是喜欢故事,并且能够从故事中得到启迪。我们小学阶段,真的应该以育人为主,而育人的方式不应该是反复的唠叨讲道理,当然更不是吼叫、打骂,而应该是童年的滋润,故事的熏陶。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但是也会给班级的孩子上一些绘本课,可是只是偶尔,而且育人性不大,基本上以开心快乐为主。
3.以教育为志业,我要把读写作为一种生活。
朱永新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有“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登;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读、写、做”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再怎么说也都过分,当然,其重要性我们老师也非常清楚。但是,能够做到的就非常少。就我个人而言,我虽然在“一起写吧”第二期成功坚持了346天,每天打卡书写。但是,文章的质量不高,想要提高文章质量,这不是一件小事,我急功近利也成不了。但是,并不代表无可作为——我可以坚持书写完后,一定要自我阅读一篇、自我修改并整理出来文章的书写思路。
当然,反观自我,我还是不够折腾,不够忙碌。我要强大,就一定要不断地去实践、去磨自我、去折腾。例如,多多参加和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而不是阅读完后有感悟就停留在想想,或者有时间就写写。
4.坚持健康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灌输了要成为“成功的人生”,在学业上,考上清华北大就是成功;在工作中,有钱有权就是成功……可能,我没有志向吧,不,应该这样说,我也想考上清华北大,也想有钱有权,但是,我更想健健康康的活着。可能,我表达的不够清楚,用这样的一句话或许就能够明白吧——一个人很成功,但是才活到了35岁;还有一个人很平凡,但是80岁了还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