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更的“定义权”。
日更就是说话,怎么能不轻松呢?你一天说多少话自己知道吗?难么?日更可能“难”在你觉得“日更”应该啥样,或者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子。一个模式。
人的脑子里总有格子,也不知道谁画的。有可能是尧舜。某件事如果不符合这个格,就不值得做。
这问题杜尚早就回答过。在他的时代,艺术的定义被一小撮人把持着。“你是艺术家吗?”你自己说了可不算,必须得他们同意。
杜尚说:我去你的!在路边五金商店买了个小便池,签了个假名,R.mutt。再注明为“参展作品”,快递给了艺术展组委会。“爱收不收”,收到货的组委会大眼瞪小眼的讨论了三天,最终决定“不收”,原因是:“这特么根本不是艺术。”
杜尚也是组委会成员,至始至终没说一句话。(便池上的假名里面的R是Richard,有钱人的意思。)
我知道本质上来说,儿子去国外比较好,那里对真相的包容度比较高。
“真善美”三姐妹,真永远排首位。没有真,或者刻意忽视真,后面的善和美全是假的,钱也会失去意义,人容易变成成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那种。我们身边很多人已经变成卓别林了。
但是,去国外的波动大,毕竟不是自己熟悉的土地。我预测不到会碰上啥。另外要考虑其他人的意见。
第一个就是儿子本人,他喜欢的才能干。至于他喜欢不喜欢,我还没问过他。第二个人是家里领导,她的态度比较明确,就是“不去!”
呃,所以就那样吧,两个原始股东,一个偏向去,一个说不许去。这样就抵消了。未来只有靠臭小子自己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