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课堂实习的第一天,我记住了一个男孩的名字。
身边的老师打趣说:首先被记住名字的孩子不是最优异的那几个,就是最调皮的。
很不幸,这个孩子属于后者。他上课会晃头晃脑与前后桌讲话,甚至有次擅自离开座位(别班的老师来上课),下课喜欢“主动与同学打闹”,同学称他为暴力男。当你盯着他时,他的大眼睛委屈地扑闪扑闪。那天,我帮着批改测试卷,特意留心了这个孩子的。书写端正,卷面整洁。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名字,我应该不会将这样的字迹与他相联。
初出茅庐的我特别想知道他身上的故事。
实习第三天,班主任身体不适,请假一周。我开始带班。
周五,春游。我走在队伍后头,保证没有孩子落下。没有孩子会“逃脱”队伍,除了他。他会飞奔出队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动物。
他手上拿着记录本,上面七七八八已经写了些什么。本子上还画了些“丑丑”的动物图,图的边上写了动物的名字。字歪歪扭扭的,可能因为有些动物学名实在难写吧。但他还是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来。于一位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实着不易。唯一让人“揪心”的是,他总是在最后。大家都走了,他在那嚷嚷:你们先走吧。
我俩同时在“最尾端”,这正是一个交流的好机会。我便与他有一句没一句地攀谈起来。
“你记得真认真。”我凑过头看他的记录本。
“我记录了这些动物的名字,回去可以写报告。”他开心地说。
“那你的报告一定很精彩。”
他流露出些许惊喜和骄傲。
“我感觉你不爱排队哎,为什么呢?”
“因为我喜欢自由。”
“自由?”
“对的,自由。”
“那自由的感觉像什么呢?”
“像奔跑的感觉。”
我见他胖墩墩的,问:“那你喜欢跑步吗?”
“不喜欢。”
“那为什么喜欢自由。”
他低头自顾,我便不言其它,笑着催促他跟上队伍。
当他再次成为“小尾巴”的时候,我又凑其跟前。
“你那么观察地那么仔细,写作文一定很好。”
“嗯,我的文章在青年时报发表过好几次了呢!”
“哇,那你肯定很爱看书咯!”
“对,我一个人在房间可以看好久!”
“最喜欢看什么书呢?”
“作文书,我家有好多作文书。”
随即,我想到他说自由的感觉,我想他对自由的理解或许来自于这些规范的“作文书”。
“那你喜欢上学吗?”
“不喜欢。”
“为什么呢?”
“不自由,在一个空间里不能动。”
“那你觉得在家自由吗?”
“自由,为什么呢?”
“在家我有自己的空间,能随便动。”
刚好看到熊“孤独”地在自己的空间内来回走动。
“那你觉得熊自由吗?”
“自由。”
“可是,他们本来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那他们也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走来走去。”
或许他上课的“活跃”,是因为觉得不自由?
“觉得上课开心吗?”
“不开心。”
“不开心?”我故意表达出些许纳闷。
“因为经常被批评。”他嘟囔着。
“我感觉你觉得委屈了。”
他点点头:“为什么每次都批评我,别人也弄了啊。”
“想得到z老师(他们班主任,事实上,他表现一有起色,z老师就夸他)的表扬和班级同学的认可吗?其实,z老师背地里一直夸你聪明呢,要是表现能再好点就好了。”
“想。”
“想不想让我来帮你?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他些许犹豫地点点头:“可是该怎么办呢?”
……
是啊,该怎么办呢?那天回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第一天正式代课的第一节课上,我先问大家,觉得班里谁写的文章最好。孩子们报出了不同人的名字,唯独,没有他。我将我在网上找来的这个男孩的文章投影在大屏幕上。并表扬了这位同学,他的文笔和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他似乎很开心。
那一天,在我印象里,他没有出现“过度”行为。虽然,下课时,“老师,他(指那位男孩)打我”的哭诉声依旧没有消停。之后我每天都会问他,你过得开心吗?
可是,从第三天开始,他开始逐渐恢复自己的活跃。第四天,我忘记了他做了什么,或许又是去捉弄别人了吧。我只记得,那天早上,当又有同学到我这告他状的时候,我盯着他,用沙哑的声音说:“你这样会让我失望。”刚说出这句话,我就为自己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后悔。他一震,没有说什么。那个上午,他都表现的很好,表现“不像他”。至少,做操的时候,没有再自顾讲话,乱窜。而我,是真的内疚了,担心自己的话语伤到了这个男孩。孩子的转变需要时间,需要我们的耐心。那一刻,我却将此仍在一边。
后来,原来的老师回来了。周一的第一节课,他上课积极发言,得到了表扬。下课了,他兴奋地跑过来和我说:“我今天被表扬了!”
“开心吗?”
“开心!” 他似乎依旧是他,那个所谓的调皮孩子。嗓门洪亮,捉弄别人,爱追逐嬉戏。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坐在我对面:“老师,你会一直在我们班吗?”我微笑地看着他,答道:“不知道哎。”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再生一个小baby,请点如何和“大宝”一起迎接“小宝”,你需要知道这几点
不要再孩子玩的时候说学习的事 爸爸妈妈,请不要再说“你要是能和玩一样专心学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