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要睡觉了,可四只皮皮鼠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吃起了跳跳糖,在床上、柜子上、衣柜上、厕所里“乒乓乒乓”跳个不停,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后陆续吓得摔破头,折断手臂。爸爸妈妈只好陆续把四个小家伙送到医院。最后,四只打着石膏的小老鼠终于不再吃跳跳糖,老老实实睡觉了。
调皮的小老鼠是不是让你感觉很熟悉呢?
这是小萱萱自己挑选的书,这也是我们第一次阅读这本书。
拿着书,我首先读了标题,然后提问:谁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小萱萱茫然地摇摇头。
我继续提示:听了妈妈读标题,看着封面,猜一猜谁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这是一个促使分析的问题,孩子必须将视、听结合起来,去观察分析和对比。)
小萱萱指着躺在床上的头戴蝴蝶结的小老鼠说:她是,因为她正在吃糖。
我点点头继续问:那什么是跳跳糖呢?(这是一个理解性问题,从孩子的回答可知她的已有经验在哪里。)
萱:是会跳起来的糖。小萱萱回答。事实上,小萱萱没有吃过跳跳糖,对跳跳糖的理解一是根据名字,二是依据封面图片。
我:到底是糖会跳还是吃了糖的人会跳?吃了跳跳糖的皮皮鼠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让孩子带着问题阅读)
在看到皮皮鼠第一次吃跳跳糖的时候,小萱萱指着画面说,你看,糖跳起来了。看来,她很用心的记住了我开始提出的问题。在她看来,跳跳糖就应该是会跳的糖。
我:爸爸带着第一只摔伤的老鼠去医院,我提问:他们到了哪里?你怎么知道的?(这是一个理解性问题,主要考验小萱萱的生活常识)
小萱萱指着房子上的红十字说:这里有一个叉叉,医院都有这个。我纠正道:这是红十字,代表医院。然后又对比的十字和叉叉的区别。
在第三只老鼠摔倒后,我问:他怎么了?(这是一个应用性问题,小朋友需要运用到先前的经验来解释)小萱萱回答:她把屁股摔到了。
她是依据画面来猜测的,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上的规律。我并未对她的回答做出评价,继续读完后,引导她回忆:爸爸已经跑了几遍医院了?小萱萱想了想说:三遍。看来前面的情节她已经完全理解并记住了。
到第四只老鼠时,我问:这只老师会乖乖听话吗?小萱萱立即回答:不会!果然是孩子更懂孩子。那她会干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孩子运用先前的经验来推理和判断)
会蹦蹦跳跳。小萱萱回答。
当爸爸妈妈发出疑问时,我没有着急翻页让她看画面,而是先问:这一次皮皮鼠会怎样?
小萱萱迟疑着回答:会手摔破,头摔破。没有了画面的提示,小萱萱开始巡着语言的记忆推理故事情节。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小萱萱已经看破了故事的发展规律。
故事结束了,我问了三个问题:
1.要是你和姐姐吃了跳跳糖,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应用性问题,需要把故事中的情节迁移到现实中)
小萱萱立即在床上边跳边说:会蹦蹦跳跳,然后摔破了头,(她迟疑了一下,没有说折断手臂,估计是觉得折断手臂太严重了)爸爸会带我去医院,然后妈妈对姐姐说,你快去睡觉。
这一小段基本上讲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由此可以看出小萱萱对故事的主要情节已经完全理解并记住了,她也认可了吃了跳跳糖就会蹦蹦跳跳,同时对事态有了自己的判断🤩选择了较轻的后果。
2.如果你是这四只皮皮鼠的好朋友,你会对他们说什么?(这其实是一个评价性问题,从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她的价值观)
萱:我会说,你别吃跳跳糖,好好睡觉,吃了跳跳糖又要刷牙了。
小萱萱选择了劝说,说明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她把重点放在了吃糖,说明她已经理解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判断出吃糖才是根源,同时融合了自己牙齿坏了的经历。
3.如果你的卧室里有跳跳糖,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从中看出孩子内心的渴望和行为偏好)
我会把跳跳糖放在冰箱上,然后去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小萱萱已经完全领会了作者的用意,教育的目标已经无声的达成。
最后,她在自己设计的一周阅读打卡里画下了一只吃跳跳糖的小老鼠,可见,小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吃糖的。这个故事引发了本我和超我的一次碰撞,二者在碰撞中不断平衡,在平衡中形成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