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自打我从娘胎里出生后,没多久妈妈就把我丢在外婆家,让外婆外公带大我。这一丢,就是十年~
那个时候爸妈之于我的印象,一点儿都没有。在那个年代,手机尚未盛行,沟通还没那么方便,还流行的是写信寄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回来,我在外面玩。傍晚回家后,站在路口,我也没认出她是我妈,直到她叫我。但我一直执拗得不做声,只管离她远一点,可以说那个时候我只感觉她像是一个“怪阿姨”,买了好多漂亮的裙子给我,但她不知道的是:我最不喜欢穿裙子了,而她觉得裙子好看,每次买的都是裙子。
她们从来都不问我,喜不喜欢或者想不想要?而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塞给我,还找了一个正正当当的理由: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一句话,把我前二十年的生活堵得哑口无言。我似乎一直被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之下,怪谁,父母吗?我不敢。只是一味地认为:长大了就能解脱了!
不会say no、只会迁就;
不敢有情绪、只会笑脸相迎;
不懂表达、只会暗自流泪;
很多时候想和父母说:我们换个玩法好不好?比如,我们换个游戏规则:以爱之名,多一些理解和沟通。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是一样沧海一栗;沟通永远是任何关系的粘合剂,坏了能给你修补好,好了能让你粘合的更紧更甜。
有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放暑假,爷爷去接我回老家玩了一个月。回想起来我才明白,孩子的感情就像一颗棉花糖,轻轻一舔入嘴里就化了,口腔里留下甜甜的含香,忍不住在啄一口。
在家一个月的时间,和邻居周围的小孩打成一片,记得爷爷每天买梨给我吃,他总是把坏的一边修掉却舍不得扔,一边放进嘴里。把剩下的好的都削皮给我,看着我满意的吃爷爷露出只剩两颗摇摆不定的老牙~
那个时候才明白,爷爷老了牙齿都咬不动了却没有想过把好的梨分给爷爷吃。
开学了,爸爸回家把我接回外婆家报名读书,我死活不想去,想留在爷爷家读。可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学校离家又远,奶奶身体又不好,迫不得已连哄带骗将我又送回外婆家。
在我十岁的时候,爸妈才将我接回了自己身边,而我早已有一个小我四岁的弟弟。孩子似乎从小就分得很清,每次看到弟弟撒娇,伸手要这样要那样,爸妈都宠溺的答应。由此我对弟弟恨之入骨,那一刻的我与这个家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刺眼又多余。
很多次,我抵挡不住弟弟来到世界上的权利,那我至少还可以以“姐姐”的名义指挥他听话,不要就打哭他以此来和父母抗衡。
但事实是,每次我都下不了手,听着弟弟稚嫩的声音嘴边总是笑着追着我屁股后面叫“姐姐,姐姐我要和你玩。”那时候,他是我的跟屁虫,我是他的排头兵。
虽多数情况弟弟都是会听我的话,但总有会例外的小傲娇出现。他嘚瑟的拿着妈妈买的新玩具给我看,我说给我玩一下他偏不,一惯听话的弟弟一旦反抗我就站不住了,一把抢过来。哭闹声惊动了正在午睡的妈妈,她拖着莘松的头发,一把抓过玩具给弟弟,一边大声训斥,“你干嘛抢弟弟的玩具,你是姐姐要懂得谦让,弟弟比你小,你就得让着他。”
还有很多次,和弟弟在吵闹时他不小心打破了水壶碎了一地,他不敢承认错误,而是直接迅速的跑去告诉妈妈:“妈妈,姐姐打破了水壶。”
我说“是他打碎的。”妈妈想也没想直接让我面壁思过,罚站半个小时。而弟弟在一旁扯着我的裤子仰头着看我,说“姐姐我给玩具给你玩”……一下子气又没了~
后来我记得有一次,在和妈妈的争辩中,我忍不住脱口而出,说“妈,你欠我一个道歉。”
那个时候的她一听就火了,“我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学,养你那么大,然后我还欠你一个道歉?”
我说,“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你和爸爸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们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有错,永远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
她回答说,“你小孩子懂什么,能有什么想法?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妈妈就很欣慰了!”
“你们做父母太失败了!”我赌气的一晚上没吃饭。
时间顺着指针轻轻浮过,流走了时间,带不走的是回忆。
一直觉得,如果没有能力照顾孩子,那么出生就是一个负担。孩子受家庭的影响超乎想象,父母永远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如今的性格,常常会问“这孩子究竟随谁了?这么扭~”
父母啊,你们可长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