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首诗,而是对联,是顾宛成(顾宛成生活在明代王阳明后,所以说其思想基本上是王阳明或者以前的理学的思想,他从小家境贫寒,却六岁就开始上学,可谓好学者也)给东林书院的,东林书院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机构,而且是知识分子的机构,其中还有大批当时的天才和学子,这幅对联当然是顾宛成用来激励这些人的,和目前很多学校进门前就有的几个红色字相同( 比如奋发图强,精忠报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顾宛成想对这些学子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这幅对联。
对联大致意思是,你要将风声雨声和读书声都听进去,听各种各样的想法,不要只专注于读书。 要将家事,国事,乃至天下的事都放在心里的第一位,包容万象。我非常认同顾宛成声声入耳和事事关心的态度,对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和专功,还需要在小时候给孩子许多许多启蒙,光学习是没有用的。
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在未来可能用的不多,甚至大部分根本不用,如果在本来可以去休息,更多项目探索自己的广度的时候,成天呆在家里看书,做个书呆子,那么当然,他考试会考得很好,也会顺利的晋升很好的大学,而在这之后他会发现,自己看起来成功了,实际上却失败了,因为他只会学习,任何需要用一点别的能力的事情,他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有可能找到一份技术工作,却和需要锻炼人际关系的老板一直无缘。
而且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放松的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只知道学习。长大了也就呆板和麻木不仁,成功,也找不到成功的快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达在学习的时候“眼观八方”三心二意,做的作业看着窗外的风景在犯嘀咕?那样既得不到放松,也没有好结果。不单单只去读书,闲暇时间多去做些别的事,才是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算真要读书,不想干别的事情,那也可以,王阳明推崇知行合一,读书学会,不做,实践哪行?和没学一样。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家而忘掉祖国,以及这片大地,我们还是小孩子,小孩子就目前来说还了解不了国家,天下事,也就关心不了,顾宛成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未来的目标,给儒家学子们的目标,可以现在做不到,以后难道也做不到吗?毕竟儒家的观念就是要精忠报国,成人,成事,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有句俗话说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根据上面的推理,很明显描写的是一种书呆子的状态,只会学习,而不会应对别的事情,长大自然一事无成,只会读书,不会实现,呆板极了,绝对的贬义句。然而事事都有两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某些时刻是非常符合实际, 如需要认真学习的时刻,那时候,只要专心的读书写作业就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矛盾吗?不,一点也不矛盾,闲暇时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耳,学习专注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好达成了两个平衡,看似截然不同,却融会贯通。事事关心体现教育的广度。只读圣贤书,体现教育的深度,两相结合。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只事事关心,无论正在做是否在做事,都会想到另一件事,也不是只读圣贤书,其他的事什么都不管,而正像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同样,将这两个观念也结合在一起也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