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对瘾的定义不一样。
还有的家长会用电视来吸引孩子注意力从而比较快的喂饭。
结果孩子就养成了吃饭必须看电视的习惯,3岁以内大人还可以勉强接受,上幼儿园后如果还“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家长就会慢慢的愤怒起来,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而被批评否定的孩子会更加的逃到电视里去以忘掉不舒服的感觉。家长就越加批评,孩子就越加充耳不闻和沉醉电视。
这是一个闭环。
这个闭环的制造者就是父母。但是通常父母们都不愿意面对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于是说这孩子有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有问题了。
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勉强可以说是有“瘾”了。
其实还不能算作瘾,因为如果你肯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玩,你会发现他是不会惦记电视的。他更喜欢玩游戏,或者出去走走,跑跑。
除了陪玩外,还要注意家庭语言。
很多家长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是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的理论是,如果在家里都不能自由讲话,?哪里还有放松和舒服的地方?人生岂不是太累了?
这种观点也对,只能说人各有志吧。如果追求不动脑子的轻松,那生活最后只会给你一个不动脑子的结果。――向上的路从来都不拥挤,如果你觉得挤,那是因为你的层次太低了。不喜欢动脑子就只能一辈又一辈的活在低层。
不喜欢动脑子,是会遗传的。
团长说,所有未曾疗愈的,都将传给孩子。
那么如何注意在家里的语言呢?放在孩子电视瘾这个话题上是这样的:
1,如果孩子已经成“瘾”,不要贸然掐断,不要暴力控制。
因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电视已经成了孩子的一个精神寄托,救命稻草,就是因为电视,孩子才得以消化你对他的批评否定,得以把“我不够好”暂时忘掉,才能活下去。
2,不要总拿电视瘾来批评指责孩子。
不贸然掐断,就是允许他看,允许他躲在里面逃避现实。――只是家长心理上的允许,并不代表真的让他无限制的沉醉进去。
心理上的允许很关键,只有做好了这个心理建设,你才不会随意的批评指责他又在看电视。你会知道这是孩子的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总是被批评指责带来的“我不够好”的感受。
家长可能很难感受到,对孩子幼小的正在成长的心灵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浇灌和引导,总是被批评否定的孩子长大后自卑,敏感,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这些还是轻的,重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3,前两条是家长的两个心里建设,心里准备好,同时开始第三条的行动,就是悄无声息的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
比如说:嗨,宝贝,我想玩球,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宝贝,咱们去画画吧?
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有的家长是这样说的:唉,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别看了,咱俩去玩球。
我们想要让孩子做后面的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否定前一个他正在做的。
孩子会很反感,很抵触。
比如,你正在读儿童心理学,老公走过来说:有什么好看的,整天学学学,还不如跟我看电视去!
比如,老公正在打游戏,你说话:回家就知道打游戏,也不帮我干点活。
这两种情况都是否定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否定等于说“你错了”“你看电视是错的”“你打游戏是错的”,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所有的人都不例外,孩子也是。他要用行动来维护自己是对的,就是不跟你去玩,还在看电视。
不懂这些的家长就会认为:你看这孩子没救了,真的是孩子的问题。
其实还是家长的问题。所以一言一行真的是要思考后才能讲出来。
总结一下,就是说,吸引孩子玩别的,不必加上一句对他正在干的事情的否定。
4,不要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不要再看了,你看你一回家就看电视。
家长不要把电视看成是敌人,必须严防死守。
也不要把电视看成是坏人,会带坏孩子。
所有的东西都是工具,就看我们如何使用。
你眼里有电视,你总把电视挂在嘴上――虽然前面加了“不要”――等于是时时刻刻在提醒孩子“快看电视”。这符合宇宙的秘密――吸引力法则,也符合李松蔚的“悖论”。
悖论,是说,你越是频繁的叨叨不让孩子干啥,孩子就越去干。
你不叨叨了,你不在意他看不看电视,他反而没有瘾。
5,多表达爱,少批评,多鼓励。换个角度,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如果家庭里慢慢形成这样一个温暖有爱的新的氛围,孩子的电视瘾其实就慢慢的放下了。他不再需要电视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中的不愉快――现实中很少再有不愉快,也就不需要逃避了。
6,允许孩子适当看电视。
很多家长的目标是给孩子去掉电视瘾。
我们前面说了,每个人对瘾的定义不同。所以你要先问问自己,去掉瘾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认为,我们的孩子就是出生在AI 年代,智能设备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未来的工具。未来能否很好的运用这份工具,取决于对这个工具的态度和熟练度。
而对待智能工具的态度至关重要。
你把它看成洪水猛兽,禁止孩子玩,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执念,小时候你能控制不让他玩,孩子10岁后你就很难控制了,你不让他玩,他去学校玩同学的,他去网吧玩。这个孩子反而容易被“工具”控制。
就是说,本来,智能设备是我们的工具,你干涉控制孩子不让他玩,会在他的生命底色里形成一种执念,工具真的会变成控制孩子心智的一个恶魔。
我们再说一遍,你把智能工具当洪水猛兽,严防死守,最后真的变成了孩子世界的洪水猛兽。
我只能说,恭喜你,心想事成。
所以我的态度是,电视可以看,网游可以玩,智能手机也可以玩。我自己也享受看抖音,我真实的和孩子享受智能化带来的愉悦,我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我就提议“我想看绘本了,你跟我一起去吗?”“我想画画了,一起来吧!”
孩子就会放下手机,跟我去玩。
有时候她会说:这一集没看完呢。
好呀,我等你看完这一集,我先去准备一下哦。
有时候,我有工作没完成,我就和孩子商量:妈妈今天还有个工作没完成,你把手机还给妈妈好不好?
刚开始她不愿意的,但是我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眼神,她就不得不给了。后来形成习惯,她想要看手机时,我说:我正在用手机工作呢,等一会儿。她就支持我说:妈妈你快工作吧。
今晚我们一晚上在玩游戏,写作业,谁都没有看手机,睡前我说:哎呀,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个工作忘了呢!
草莓马上递给我手机:妈妈快工作吧。
我心里很感动和欣慰。
根据悖论原理,吸引力法则,和我的经验,当家长把工具当成工具,它就变成孩子体验世界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