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任这棵树,好像总能给我们留下一片树荫。
这树荫,有人心里爱得紧,恋恋不舍迟迟不肯离去,总想挨着树下乘凉,想象自己是“近旁的一株木棉”,彼此终身相依。
这树荫,也有人心里恨得紧,总觉得是生命中的一块阴影,挡着天空明媚的阳光,碍着遥望远方的视线,成了戳不破的一种束缚。
无论是爱着或者恨着,这片树荫都像是魔幻剧中用咒语画的圈,将人封印其中,始终逃不脱小小一方执念土地。
单身的,没有现任可以聊,只能聊聊前任;恋爱的,更要揪着前任的问题来回讨论(也许大战)个三百回合;没有前任的,也喜欢八卦一下别人的前任情感故事(多好的情感教材教辅资料),期盼自己这辈子都不要有前任,最好一任定终身。
前任,是所有感情话题里最敏感、最容易被提起、谈话成本最低以及辐射面积最广的话题。
好比我的一位朋友,与前任早已分手多年,如今也与另外的佳人结了婚、生了子,却在聊到任何情感话题的时候都会提到那位我们虽未见过、却已十分熟悉的前任。
他们从高中相恋到大学毕业分手,相恋多年最后以遗憾收场,据说只是因为一盘炒糊了的酸辣土豆丝。当然,我们不知道在这盘酸辣土豆丝之前,他们还炒糊过多少盘。
他说:“真不知道,当时就抱怨了那么一句,说分也就分了。”
他再说:“如果当时能再去追一下,或许结果会不一样吧,毕竟在一起那么多年。”
他又说:“哎呀,想想都过去了,追了说不定还要折腾,现在这样留点美好的念想也好。”
我们问他还爱吗?他一脸正经地否定,“瞎说什么呢,这婚都结了,不过是有点感慨罢了。”我们又问他还恨吗?他略显落寞的摇摇头,“这都过去多久了,还有什么好恨的呢。”
没有爱也没有恨,那又如何这般反反复复地提及呢,斯人早已随时光远去,不过是自己觉得徒留空空罢。
“人啊,总有个忘不掉的前任,还是没有缘分。”
每当他这句话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又要说道那段前尘往事了。说着说着,我们都不知道是他是真的一直记挂着这份感情,还是把这份感情当成了习惯性的谈资。
在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里面,爱与恨其实都成为了一种个体化的情感,缺失了互动的意义之后,这种爱与恨都挺无意义的。
我们或许都曾经给别人留过这片树荫,也曾对这片树荫爱过、恨过,但人终究是要向前走的,终究会走在更灿烂的艳阳之下。
02
我常想,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苦苦爱着这片树荫?
如果是我提出的分手,那我该是离开的那个人,自然不会留恋;如果是对方提出的分手,那我应该心有不甘,自然该是怨恨才符合常情。
许多人会说到因为“长情”,对此我保持怀疑。当一份感情,不论被哪一方单方面结束的时候,双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已经宣告被切断。当两个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行走、变化、成长,所谓的“长情”对象,或许是曾经相爱的那个少年和姑娘,但绝对不是如今的他们。
所有的“长情”,其实逃不过的都是一种怀念。
那这种怀念又来源于什么呢?有句俗语说道:“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片树荫一定给你带来某种庇护:也许是他曾经带给你的安全感,也许是他能够作为你不断变好的动力,也许是一种依赖,甚至只是一种陪伴的感觉。
归根到底,是我们不愿意失去,不愿意承认得不到,不愿意发现自己已经恢复到一个人的状态。他一定有足够好的地方,所以才让你不舍得。
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好”,我们才更应该没有遗憾地走向“更好”。
我们只有走进孤独,走进那无人支持的虚空,成为一个更加独立而完整的自我,才能寻找到新的意义将自己填满,才能寻找到新的、与我更加契合的另外一半。
爱着的人,有人因为这种爱而怨恨,有人因为这种爱而骄傲,也有人让这种爱成为自己“乘凉”的舒适圈;而恨着的人,却都有着强烈的共性,大抵都是“谁没有爱过几个人渣啊”!
“手撕前任”是谈论前任话题时必当“笑话”听的。我听过场面最难看的,是一个朋友说,她和前任在瓢泼大雨中嘶吼着争吵,最后互相跪在水坑里给对方磕头。
这是真事儿,她后来一直跟我念叨,不知道当时的自己为何要做那么疯狂而丢脸的事情,但是想到当时心中对他的恨意,让她觉得再甩他几个大耳光,踹到地上踩几脚都不过分。
明明曾经多么亲密啊,也曾欢乐度春宵,却一夜北风落了雪。
我也恨过,也和前任撕过,也曾经咬牙切齿地同朋友抱怨他就是个渣渣,但过了很久之后,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每个被恨的前任,都有被恨的理由,却不一定都是渣渣。
爱情本就是一个高深而复杂的情感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与立场。或许他对你冷漠如霜,却对伊人热情似火,或许你们曾携手并肩,最终却走到了不同的对立面,但这并不能代表你就是对的,他就是错的,只能说他对于你而言,是错的。
或许他随性,你自律,约定好同去图书馆的时间你等得不耐烦,他却有说有笑地跟哥们从篮球场走来,带着一身大汗淋漓。或许他爱社交,你喜独处,他一周末就约着三五好友吃饭聚会唱歌,你想去湖边走走看看书还被嘲笑伪文艺。
我们沉溺于爱情中的时候,其实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为了爱情真正牺牲掉自己的棱角,心甘情愿拔除性格中的劣根性,让彼此之间更好地磨合。大多数的人不过是屈服于爱情的要求而进行“善意的伪装”,一旦有一人清醒,这梦便是做不下去了。
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与我说前任故事的朋友,许多最后都提到了感谢。连这位在水坑里和前任跪着磕头的朋友也同我说,她最感谢的是,这个前任让她发现了自己其实也和他一样有着暴躁易怒的缺点,她有意识地在下一段感情中控制脾气,也让自己变得更好。
“至少,不要变成像他那样咯。”她戏谑地一笑,却笑得坦然。
在一段关系结束的时候,我们习惯将目光放在离开的那个人,而很少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能够冷静反思一下自己,我想,对前任的“恨意”才显得更有价值。
03
很多人都会问,要不要和前任做朋友?网络上也常常说:“如果你和前任成了朋友,那意味着你们从未真正爱过对方。”
用一个分手后才建立的人际关系去验证分手之前的人际关系,真的是一件极不靠谱的说法。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的人,一定已经摆脱了“前任树荫”的爱与恨,他们对于这段感情的结束能够同时期地达成一种共识,所以才有可能发展出另一种情感的连接。
走出前任的树荫,是我所认同的最合理的对待前任的方式。
爱与恨其实都是一种“在乎”,你对他无爱,才会没有纠缠,没有占有欲;你对他无恨,才会没有怨念,没有报复心。
当爱与恨都被放下,也就是所谓的“释怀”之后,做朋友或不做朋友,才能成为合理的新的选择。除此之外的“做朋友”,不过是为了挽回爱情的缓兵之计;除此之外的“不做朋友”,也不过是想要一刀两断的变相加戏。
曾有朋友半夜给我打电话,她在家中翻出了与前任曾互通的书信,读过之后如鲠在喉,实在难以抑制悲伤的情感,她一直很克制地哭,我拿着电话的手臂发酸。
我犹记得她说:“我不是怀念他,他与我已经毫无关系,说实话过去太久都不记得长什么样子了。我只是怀念当时的自己,怀念他教会了我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有多少对青葱岁月的怀念,都用前任做了前置标签。
前任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不是你心中的一尊蜡像,永远停留在你记忆中的模样,他开始了新的生活,遇见了你不认识的人,学会了你不知道的技能,看过了你看不到的风景,这些都与你无关。
与你有关的是那时候属于你的好时光和坏时光,那时候他教会你的,让你懂得的,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了你真切的拥有。
比如“一定不要在感情中迷失掉自我”,比如“不要轻易去相信承诺,也不要轻易去给予承诺”,比如“其实离开了谁我们都可以活得更好”,比如社会心理学家Gwen Seidman提到的: “每一段感情对你造成的影响是,它让你对接下来的关系产生新的期待。”
这些你懂得的道理,你学会的经验,都是你真切的拥有。请你相信,与前任告别的过程,“时间”会有用,“新欢”也会有用,而你握着的真切的拥有,其实最为有用。
我们共同走过路途中的一段,你更好,我也更好,最终彼此相忘于江湖,也许这才是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