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指南》“健康”领域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目标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误区点拨』
常见误区:
现象:“别弄坏了玩具,我来帮你收。”“孩子现在还小,只要有两只手,长大了自然会做。”
诊断:有些家长、教师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过度管制,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即使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也是包办代替。
迷津指点: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但现在大部分孩子,因为家长的过度管制和过分照顾,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幼儿园实施的是集体教育,便于进行健康教育,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而言,可以寓教于乐,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形成能力。但是,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相对提高要求,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相对降低要求。多鼓励幼儿,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获得成功愉悦感。同时,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识,家长和教师积极配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2.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幼儿的衣服、鞋子等要简单实用,便于自己穿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