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期开始到现在,说说被90%的短期支教所承包,一共呆不了半个月,说说能发出十多条。有秀条件恶劣的,有秀课堂内容的等等。作为一个没怎么有爱心的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态度一方面是那些志愿者组织的宣传所感染,另一方面也被功利所影响。去支教的志愿者们往往带着极大的热情,支教也在孩子们的欢迎声中开始,在眼泪中结束。支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但是短期支教何不是一种对孩子的情感消费?假设一个孩子上六年学,那他至少得面临6波老师啊!每回都不够半个月,消费了孩子们的眼泪,“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简历,在某种程度上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水平的差异。
第一,处于教育水平低的环境下,孩子们是否能认真的吸收志愿者们所教授的高难度知识。而且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教授了,孩子们没有办法消化呢?
第二,由于接受了这样好、这样广阔的知识,在志愿者走了之后,孩子们是否能继续好好听原本老师的教授。
第三,由于支教的志愿者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是没有教育经验的,难免会有个人价值观的输出,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很单纯,如果是积极向上的观念还好,如果是自身价值观就有问题呢?或者是自己的价值观和地域主流价值观相抵触,孩子怎么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还有大部分的支教者对本地的教育程度没有认识,上来就先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又或者自己准备不充分,并不能保持一个好的教学内容和纪律。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兴起,水平层次参差不齐,在选拔的时候甚至有人抱着一种我是去拯救孩子们观念,或者是就当去偏远地区旅游的心态。打着公益的旗号作秀,展现大学志愿者社团、协会的号召力。
还有一部分志愿者,下了车就拍拍拍,上课拍拍拍,课间拍拍拍,走的时候拍拍拍,然后发说说,把孩子们的照片贴在空间上,我不是在否认照片和说说纪念的成分,但是真有必要天天发么?还是只是换了个背景图一样的旅游性质?
短期支教更多的在不改变地域原有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是带去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或者让孩子们见识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一场短期旅行,一次情感消费。高校的短期支教方法和模式也确实有待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有待于国家的扶持和加强,但是首先短期支教的志愿者自身就要摆好心态,不要让短期支教沦为一场在公益口号下的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