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高中看全球通史此类的书过后,已经还挺久没看这样的纪实文学了吧,不是将历史著作与纪实文学混之一谈,而是感到时间过得好快,这本书描写的城市场景也有三十年了,书中的涪陵也已走入历史,纪实类著作也已变成历史著作。
闲暇时更偏爱的其实还是小说,或许是觉得此类书籍有些无聊吧。这次看江城,让我不禁回想当时看全球通史时,那时尤其喜欢在晚上,抛掉其余作业任务,窝在自己的小床一角,支着个小床桌,拉上床帘,架上个小台灯,隔离喧嚣,静静地阅读,跟着作者的视角,平实的叙述中感受着历史的变迁。
阅读这本书,真真切切再次感受到了纪实文学的魅力,因为这是描写真实的,有内容与故事感,与新闻通稿这类又是不同的。在身边快节奏的生活中静静去读一本慢节奏的书,感受着作者将他的故事情感想法娓娓道来,夹杂着城市的描写等等,身边的节奏好似也是慢了下来,
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都很敏锐,异国他乡是一方面,能够注意到生活里的小细节又是另一种能力,可能是由于译者与作者是朋友,也共同经历过在涪陵的很多事,对这个江城很熟悉的原因,译本读起来十分流畅,文字里也带着些许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涪陵这个生活了两年的城市细腻的情感。
完全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来描写一个中国的小城市,虽生活在城市中,但又随时可以抽离于此,又是以较客观理性的旁观者视角来看待描写的,对于读者来说更是带来一种新奇感。
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不仅是对于自身的,更有是对于时代的。
毕竟是外来文化视角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中西文化差异不免存在,就比如刚开头里作者以志愿者支教身份来到中国,作者自己以为这不过是个人的选择,多增添一段人生经历罢了。但在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与重视过后,很明显这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将个体投入到集体主义中的举动甚至冠以牺牲与奉献精神,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支教,这是国际主义的体现。
还有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作者写到,在涪陵,他了解到的家庭关系要比美国的家庭关系更为紧密,因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没有那么的以自我为中心,还有集体主义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在涪陵,中国的老年人不会被抛弃在“退休人员之家”,而是会和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由此等等,都是两个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许多细节小故事,都让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的确会擦出火花,作者刚来到这座小城时,不免遭受到关注与评论,在逐渐的适应过程中,也感受到不少既有对外国人的敌视与冲撞,也有友好的相处交流。作者描述在自己学汉语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中西不同教育的差异,作者刚为自己认识到一个词语而沾沾自喜,欲求得到肯定,却遭廖老师的一句不对,音调不对,而感到失落与挫败。在不断努力学习之后,一次外出散步发现竟然能够完整认识一句标语了,一阵兴奋过后脑中充斥着的是那句不对,由此感到不甚欢喜。在教授学生英语学习时,得知更重要的是教授语法重点,感到不太苟同。作者对于中国学生和教育的一些看法理解在我看来有些新奇,这引领我去思考,因而感到读书有用于此。总的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总是不太容易,不同文化语言的碰撞与交融也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以一个小小地方反映出90年代的中国,那个时候,是正处于改革与保守,发展与落后,些许矛盾交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书中不免谈到部分政治方面,可以由涪陵的一个小小工厂联系到五六十年代由于美国核威胁致中国兵工厂的转移,小小的涪陵叙事上升到宏观的国家层面,这些描述,对我来说,一方面是再次熟悉那段历史,另一方面,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些历史事件的解读,着实有些新奇。
另一深切感受,一代人总会创造出时代的产物,每一代人又都是在边与自身时代的局限性的斗争中边产生出新的独特性,前一代人或多或少总是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下一代人,未曾经历过以往艰难困苦的日子,怎可随意评价说是什么时代的落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悲欢,但强加于身一定会比理解尊重效果差得多,理解和尊重由于生活年代不同而产生不同观念,但同时也希望不要对于一个时代有着偏见,新时代也会勇往直前,书写属于自己时代的辉煌,留下只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迹。
我的感受,疫情快结束吧,还真的好想去涪陵看看,看看多年后的现在的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