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刷朋友圈、刷微博、刷剧、刷游戏等等,令人捧腹也无奈的是,有很多女生一年到头追韩剧,一年能换好几个老公……
但,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刷这些剧呢?有些人是因为无聊,所谓闲的蛋疼,即是如此;有些人是因为对信息的饥渴,这里不得不用“饥渴”二字,因为有的人刷知乎能刷一天,一有机会就又开始刷。
更深入一点,到底为什么会一直刷这刷那呢?又该怎么办呢?别着急,请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越想得到反而越得不到。我最切身的经历就是以前解决睡眠问题的经历,越想睡着反而越睡不着。
升华一下,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目的颤抖。“目的颤抖”这个词很有意思,现在大家都喜欢说结果导向,目的颤抖是个什么鬼?之所以叫这个名词,是因为这个词有个很有意思的来源:
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
说直白点,就是:越专注,越容易失败。大家普遍认为专注是好事,但也得分情况,这个度还是要掌握好。比如上考场前,老师总是说要适度紧张,太紧张了肯定不行,不紧张也差一点,适度紧张才是最好。
但为什么会有目的颤抖呢?三个字:太紧张。
为什么太紧张?七个字:太看重,故太紧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场重要考试结束(如高考),查分数,在知道分数前往往最紧张。为什么?因为我们太看重了。所以大赛经验对运动员总是很重要,顶尖水平的运动员之间,技术差别很小,比拼的往往是心理素质。所以有人说陶菲克打球会带一点玩的心态,所以林丹总能在关键球上把握绝佳。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过于注重局部。也就是古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目的颤抖可以拓展一下,就是对局部过于注重,导致对整体缺乏考量,最后失败了。
但是不是目的越颤抖,就一定越容易失败呢?还是讲个故事:
美国人发现在太空中,圆珠笔写不出字,于是费了一番功夫,开发了“太空笔”。这时他们对苏联用什么解决方法产生了好奇,结果发现苏联用的是铅笔。
这个故事中,美国人有些当局者迷,但他们可以钻进这个牛角尖,只是费了一番时间,谈不上失败。所以,问题都得辩证地看,千万不要了解到目的颤抖,然后就变得敷衍了事。
关于目的颤抖,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不要过于局限。因为克服紧张这种心里素质问题需要长期训练,而跳出局限的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而且收效很好。
网上看到一个案例: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是的,穷人和太忙的人,对于他们稀缺的东西(分别为钱和时间)太过聚焦,导致反而因此无法跳出这个局部。比如穷人因为穷,所以想方设法省钱,结果时间成本耗费,没能致富;忙人则因为忙,所以事情都处理不过来,导致焦头烂额,忙碌而又盲目。
这两类人要怎么办呢?穷人应该要意识到时间成本,想方设法去挣钱,这样才可能摆脱贫穷;忙人应该学习时间管理,将不重要的事划分出去,坚持要事第一,这样才能变得从容。
好,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前面说到,有的人停不下来刷这刷那是因为对信息的饥渴,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的稀缺感,但是否他们真的那么缺信息?很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刷了那么多信息,吸收了的没有多少,这样,问题就变得严重了。
前面还说到,有的人是因为无聊而刷,这更可怜,时间就是金钱,这些人恐怕还没意识到。
对于这两种行为,我认为都可以理解为过于局限,最深层次的,是过于局限于人的本能,而无法跳出。这一点是我们常常要注意提防。当然对钱的专注恐怕也是一个问题,这会导致对家庭缺少照顾。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跳出局限。但怎么跳出局限呢?请看此文:皇帝用金锄头的笑话背后是什么?
总结起来,就是:
常常反省,以发现不足;多与人交流,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能提出问题的朋友;多读书、多思考。我不读书就不会知道很多概念。
还有一点提一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点其实包含在常常反省中,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平常专注于工作、生活,很容易迷失,因为陷入了那些繁忙的漩涡。
迷失的结果是什么?一方面自己会很茫然,另一方面,一生可能碌碌无为,更重要的,到老时可能会很后悔,因为可能会发现自己想做的没做,迷茫地度过了一生。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审视自己的目标、方向,跳出生活琐事的局部,方能得那始终。
最后提醒一点:对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多多学习,不要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目的颤抖这个概念,其实古人早就知道了,本文开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是一个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