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是快乐
去无锡,出差。上午的飞机,报到后,偷得半日闲。
去了薛福成故居,曾经的“江南第一豪宅”。
这座被当地人称之为“薛家花园”的园林式宅第,虽然吸收了部分西方的建筑风格,甚至还有新潮的“弹子房”,但更多的,还是传承苏州园林的精致。参观的人不多,感觉放松,没有目的地随意走走,于楹联处品品文字。
转角,回廊盘曲间,一树秋叶,临水。
还没来得及细细感受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之精妙,随风送来“咿咿呀呀”的唱腔。
寻声而去,至薛家后花园的戏楼。楼台高于周围,隔水相对的,是观戏厅。厅里,三位老人,琵琶、三弦并坐于桌的两旁,切切铮铮中,对面唱腔,婉转清丽。细看那持琵琶的老人,衣着平常,面无表情,似乎全部的情感,都给了熟练轮换的手指,随琴声倾泻。
听不懂他们弹唱的是什么,看墙上的图片介绍,才知道是锡剧,无锡的地方戏。
很好听,和在江南的园子的场景中,让人有种迈不开脚步的留恋。坐在薛府仿旧的椅子上,好像一起回到从前。
拐弯,又遇到好几处演唱者,每处不过二、三人,皆琵琶、三弦搭配,也有边弹边唱的,听起来挺专业的,也许因为没有观众,他们的表情并不丰富,但弹唱得非常投入,声音里有种专注的动人。
傍晚,出薛府,去了南长街。
小雨应景而至,撑了伞,沿弄堂信步闲逛。
遇到一茶楼,主人刚好出来,热情介绍说有晚上有唱曲的。时间还早,我们逛完街吃过晚餐夜游完清明桥古运河,回到茶馆。
坐在店里,喝茶听戏。
只有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穿了戏服,跟着伴奏带在唱,听不懂唱什么,曲间过来聊了几句,告诉我们唱的是锡剧和越剧。专心地看她演唱,眼波流转、长袖善舞,有种发自内心的舒缓。
茶馆一面临水,可惜已经有先到者占了,如若不在大堂,坐在隔开的水边,戏曲声隐约一点,灯光朦胧半分,真是今夕何夕的陶醉。
临走,人不多,唱戏的老人送我们走到门口,伴奏刚好放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笑着说:这个我会唱。她张口就唱起来,我跟着一起,面对着,唱着“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老人眼里的投入,让我竟然真有唱词中“旧时友”的感觉,而我,明明是外来客。
曲毕,她朝我福了福身子。我双手合十示意,转身,离开。
回来的路上,笑着和同伴说,有了这晚戏,这趟就值了。
也许还会听锡剧,却不知是否还会去无锡,是否,还会遇到这些因喜欢而唱戏的老人。
世间总有一些相遇,不是为了重逢。相遇的那刻,就是全部。
附: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
大约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锡常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
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