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内心都有个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知父母之冷暖,问世间之开合。然而,期待中的孩子,总是成为被人家那个孩子:
- 别人家孩子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自己孩子躺着床上“吃鸡”
- 别人家孩子抱着本书不放手,自己家孩子抱着手机不放手
- 别人家孩子做错了事儿主动认错,自己家孩子却乐意与你互怼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懂事儿”这个词,但却又找不到其他词能够和家长们产生共鸣。何为“懂事儿”?它的真实含义是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认知,从内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有自我认知的孩子,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感知到界限的存在,明白社会规则的存在是真正自由的前提;而自我认知差的孩子,长期处于迷茫状态,始终追求外界的关注,但是是用不当行为,没有界限感,却追求着所谓的自由不放手。
塑造孩子的自我认知,需要从家长自己的行为入手。因为作为孩子第一人人生导师的父母们,他们的影响力超过了世上其他人百倍。怎么塑造孩子的自我认知呢?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做演员,而不是战士
最近疫情期间,父母们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了起来,网上一家人的行为火了……
硬核的影响孩子阅读的超萌做法,让我不得不想起学生作弊的感觉。佩服<typo id="typo-513" ignoretag="true">着</typo>对父母的演技,都拿着书,似乎是在看书,其实却在用手机忙着自己的事情。
两位演技爆棚的父母,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孩子确实也塔下心来阅读了。这种做法,虽然不是很提倡,但也从某个方面体现了父母做演员法的样子。
什么是做演员的父母呢?就是父母需要把他们期待孩子的样子,做出来,或者告诉他。而不是命令他们必须做什么,必须说什么。
举个栗子,放假在家,我也期待孩子们替我做家务,然而事实不是那样。孩子们还是以玩为主线,对家务视而不见。我没有要求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还是自己做着家务。唯一改变的是,我会这样说:儿子,你的房间地很脏了,我期待你来扫扫!女儿,你的玩具放乱了,我期待你能收拾一下。然后,我开始行动。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们开始行动:爸爸,我来扫地!爸爸,我来收拾玩具!
把你的期待说出来,做出来,孩子的内心会有触动,产生和你一起分担的内在动力。如果像战士一样开展一次家务战争,孩子们或许会迫于爸爸的威严,做家务,但这能持久吗?
要尊敬,而不是强迫
为了塑造一个受尊敬的人,你必须使用受人尊敬的办法。——《解放父母,孩子解放》
网上流传一种教育方法,叫做垃圾教育。有一个孩子不想上学,妈妈屡劝无用之后,说道,你可以不上学,但需要自己挣钱。你的年龄没人会收的,只能捡垃圾。孩子听说不用上学,兴高采烈的去捡垃圾,结果辛苦一天没挣几个钱,只好喊着回去上学。
这种做法,虽说起到了效果,但总觉着不是很舒服。让孩子去捡垃圾,是尊重他了吗?另外,造成的歧视后果,也不是教育的初衷。
所谓的做到尊敬,是看到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找到父母忽略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意外行为触动他。忽略的东西,往往是孩子感到没有受到尊重的点。孩子不想上学,需要父母深入觉察自己那些地方忽略了,让他产生了反抗。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中有个案例,女孩不会替别人着想,总是我行我素,妈妈觉察到了自己对她关心的不足。于是,在一次她写作业的时候,给她送去了一杯柠檬水,让她很诧异:你为什么这么做?妈妈说:我想,你或许需要一杯柠檬水提提神。这次事情过去不久,外公来家里,以前冷酷的女儿,居然主动到了一杯柠檬水给外公,说道:您或许需要一杯柠檬水提提神。
转动太阳,而不是转动花盆
一个对女儿成绩特别上心的妈妈,一直关注孩子的成绩。但不知怎的,孩子的成绩一直下滑,妈妈很气愤,和孩子争吵起来,结果孩子以不上学要挟。妈妈彻底崩溃,凌晨选择了跳楼,结束了生命。
这样的惨剧,问题在哪呢?如果孩子比喻成花盆,那么妈妈就是太阳。被动的转动花盆,强迫照射,可能会灼伤到花盆。而如果太阳转动起来,主动滋养花盆,给她需要的养料,那么孩子的内心会慢慢富足。
也就是说,父母需要活成主动的太阳,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行动起来陪伴孩子成长,才能给予她最需要的养分。
结语
“懂事的”孩子,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参天大树的长成,需要父母的滋养。需要养分、空气、和阳光,在父母的有知有觉的爱中慢慢长大,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