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我一直喜欢不起来。原因何在却一直不明了,也许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这种城市留给我的印象始终不甚愉悦的原因吧。
第一次去上海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了。那是1990年的大学毕业设计,目的地是上海宝钢厂。那是一次全班行动,总体记忆已很模糊,只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是每每同学聚会时谈及不衰的话题。
记忆深刻的是我们住在宝钢厂职工宿舍里的一些趣事。对唯一一次到南京路上逛街反而没有了印象,只记得似乎那时正在流行一种拼皮的羊皮包,女同学们几乎人手一件。
最有印象的是随着室友去她上海的亲戚家,逼仄的居住空间,室内有个木质楼梯,上到楼上,一眼先见到转角处放着一个带盖的圆木桶,像个木墩子似的,我以为是木凳之类的物件。其实是马桶,与如今正在热播的《延禧攻略》中的恭桶几乎一模一样,就摆放在离吃饭的地方不远的角落。
那是我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马桶,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上海人。无论是从语言、从行为作派、从家居环境,都让我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无法与之亲近。
紧接着是第二年的大学毕业实习,班里分了不同的组,分赴北京、太原等地,我所在的组却又是上海。
我们一行四个女生又一次踏上了上海之旅,只是这次行程比较宽松。我们沿路在苏州、无锡、南京都做了逗留。
那次在上海住在了浙江大学学友的宿舍里,那次印象深刻的是在公共场所见到的上海男人的唧唧歪歪,让我对上海又平添了一份不待见。
之后很多年与上海再没有交集,只是在新闻中掠过一些消息。比如,自视颇高的上海人也会发生空瓶退货的安利事件,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等等,总之都是让我嗤之以鼻的事,也愈发对上海没了好感。
第三次去上海似乎是2005年,已经记不太清了。因为是与同事一起跟随老板去大连考察,遇到大雾天气无法返回,便改道上海。在上海逗留了一天,去了趟东方明珠,就如同前两年去台北的101一样,无非是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于我却没有什么吸引力。
那次住在外滩边上的锦江宾馆,晚上陪同事在白渡桥上溜达了一圈。看着污染严重的黄浦江岸,已然没了兴趣。
第四次的上海之行记忆犹新,那是2006年的年底,一个星期四。早上的飞机去,晚上的飞机回,只为去见一位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因此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在上海的人,而并非是上海这座城市。
一晃十二年了,这是第五次去上海。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来回坐的火车,两个晚上都在火车上度过。相同的是早上到,下午回,仅仅在上海待了一个白天。
因为约定的办事地点在四川中路的久事商务大厦,临近黄浦江边,抬眼就看到了东方明珠。
我骑上共享单车,随意穿行于蜿蜒的小巷之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家可以坐下看书、休息的茶馆, 以耗去这等待的时光。然而终究被这个好容易找到的不二茶铺亮瞎了双眼。
在骑行中,我才知道汉口路、九江路、福州路都是比邻,常常从这条路望过去就看到了那条路。
每栋建筑的四周都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只是分为单行罢了,因此道路虽窄却并不拥堵,颇有些香港街头的味道。行人也比较遵守交规,虽然只有几步之宽的马路,也少有人违规穿行。
在骑行中,我也才知道了在上海的街道上还有单车禁行区。当导航的语音突然提示我已骑行在单车禁行区,请下车推行时,我茫然不知所措。望着整条街道只有我一人骑行,还真有些汗颜。
想起西安动辄几十米宽的街道上,随意并线而导致的拥堵的车辆,随处可见逆行的单车,以及因车让人而无所顾忌违规的行人,上海倒是有些大都市的素质。
这次的上海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蓝天白云。从我出了车站那一刻起,就发现了上海的蓝天白云的不同之处。
天是蔚蓝的天,不似西安总有些灰蓝。蓝天上的白云始终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直向一个方向移动着。整个蓝天,像一幅一直在播放的风景片,没有一刻是固定的画面。
在我长时间望着这些云的时候,便会有一种错觉,感觉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正在缓缓地向我飘来,整个城市的景观都有了动感一般。
这是我从未看到过的上海,也是我这次短暂上海之行中最美好的记忆。虽然仍有冷漠的上海人无视我的问询,仍有叽叽喳喳的沪语无法入我的耳,但上海的云真的是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然而归根结底,我于上海而言,终究是一个外乡人,一个过客罢了。我依然爱西安那灰蓝的天,那若隐若现的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