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周二 晴
今天上班,开会、直播,回到家时接近下午一点,稍微休息十几分钟准备读书。上午在办公室人多嘴杂,没完成阅读任务,自己有些内疚。当在电脑前犹豫是继续昨天的报告然后完成小打卡呢,还是整理昨天的讲座笔记时,手机的震动提示收到新消息。姗姗老师提醒我要准备明天晚上“杜威共读”的海报编辑,且要我做主持人。
说起来,虽喜欢说话,但在正式场合一向木纳,很少参加酒桌之类的应酬,万一参加,也基本无话。口吐莲花,妙语连珠于我是能力之外的事,默默地吃,傻傻地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人家倒水。因此,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参加这类应酬。好在,自己的职业也没那么多必须参加的场合。知道这是自己的弱点,想办法来改。追随杜威共读,报名做主持人,也是奔着挑战自我的目的。但是,当真把这事放到眼前时,我的本能反应仍是拒绝。周四有另一个学习任务,冲突的俩任务,心底里希望推辞掉“杜威共读”,仅仅因为我要做主持人,而我没做过,在众人面前说话,我不习惯,认知上出现了安全感的丧失;而另一个“理想课堂”的学习,我只负责按时在线就可,心底感觉很安全,很自由。
硬着头皮开始琢磨海报的编辑。上次共读,我私下里问过珊珊老师,她的海报是怎么做的。她回复说是ppt转化为PDF,我记下了。ppt不费事,很快做好了,但如何转换为PDF呢?我尝试按照珊珊老师的办法,在文档里找到转化按钮,点击。咦,还需要登录微信,页面打开,还是一个在线编辑。心理疑惑,在线编辑怎能以图片形式发到钉钉群?不管怎样,先试试再说。按图索骥,桌面上的图标告诉我,已经成功转换。这不也不难吗,喜滋滋地打开。呀,怎么只有一页ppt的一半呢?内容不全,图片也不全,直接没法用。尝试再编辑转化两次,还是老样子。到第三次编辑时,系统提示,我免费编辑的权限没有了,需付费才可。
无奈,想起了办公室的电脑高手,没准他会。电话打过去,人家在校加班,现在还忙着。关键是,他也没弄过,一个劲地问我为什么要把一张ppt编辑成PDF文件,我理解是转换成图片文件,但也不确定,讨论几次无果。与珊珊老师也不太熟悉,不好意思再问。
心理着急,不停地在手机里寻找早些时候马老师曾经为我的共读分享做过的海报,那张海报自己很喜欢就收藏在了手机相册里。现在仔细观察它,发现就是一张图片。那如何把ppt转化为图片呢?PDF是不行了,那我手机翻拍行不?然后,你就秒懂,翻拍,修改,增色,唯一的缺陷是屏幕的反光处理不好。好歹凑合吧,但这是关于讲师冯老师的海报,得先让冯老师满意才好。
冯老师先是发了一动图,表示还满意。我正以为这样就可的时候,冯老师一句话敲醒了我“你是手机拍照的吗?”佩服冯老师的火眼金睛,难不成就是那一点反光露馅了?拼命点头,诉说着花了一个小时还不得的委屈。微信那头的冯老师一一指点,“另存为,jpg格式。哇,成功了,喜悦涌上心头。赶紧发jpg格式给冯老师看。满心欢喜她会满意。“得加上主题”。“主题是啥,是你要分享的内容吗?”。得到答复,我赶紧改。心想着该差不多了吧。“书名得小点,主题要字大些,突出内容”。“对呀,我怎么没想到”。“第二次共读,这几个字应该放到左上角或者其他地方,因为它不重要”“嗯,好”我只剩下了点头的份,确实我考虑的不周全。“分享时间、地点等要左对齐”“颜色能换吗,不显”。来来回回,在冯老师的指导下,历时近三个半小时,我做出了我的处女作。两次我对冯老师说“你遇上了一个笨学生”,这不是谦虚,而是心里话。曾经听过魏智渊校长关于文科生学习的讲座,“研究性学习”是文科生的优势,司机之所以被提拔得快,完全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这方面真是我的欠缺。
海报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联系马老师,还需文字版主持词,还需配音乐。细细研究上次共读珊珊老师的发言,大概有了了解,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做好准备,也就不再那么紧张。
完成任务,心里轻松,与儿子一块散步。孩子因为疫情,在家已经学习了近四个月,每天几十张图片的打卡量,也是无奈。没办法,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由开始的焦虑到慢慢适应,再到习惯这种状态,谈不上喜欢,但不再烦躁不安。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天马行空中突然冒出这句话“承担即成长”,应景。这道理于我是,于我儿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