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来参加个关于引导技术的培训。 一开始课程进行得还不错,也许是陌生的环境,大家表现得比较友善。直到下午,一个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的学员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主持人认为学员的问题不在学习的议程上,学员则认为这个问题关乎整个下午培训的意义,不处理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
学员的中气十足,语气听起来较真。看出来主持人对这种情况准备不足,没料到有学员质疑课程的编排。尽管态度开放和谦虚,回答的内容却不在点上。助手赶紧出来打圆场,形势并没有好转。
这时候课堂上已经变成多对一的对话状态。学员认为对方没有回答问题。主持人认为已经解释清楚。助手们则摆出一幅“听主办方的没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课堂拖延了数十分钟。这真是一个糟糕的沟通,大家各说各话。在糟糕的沟通背后,是一个缺乏应对挑战的“逻辑”。事后才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组织此内容的培训。内容从国外学校引进,他们把一个完整的课程分拆成两部分。
主持会议的技巧再好,如果逻辑没有准备好挑战,在明眼人看来就是在耍花枪。两者身份的不对等,学员开始质疑对方的智力,对方的回应不到位又直接加深这种想法。 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办?最明智的办法准备好“停车场”,或者是承认自己不足,把问题搁置,会后进行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