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夷山出发,下一站我们前往江西上饶市铅山县。
据记载,从武夷山下梅村,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约90公里。茶叶经崇阳溪水运至崇安县的码头,改由脚夫们肩挑或推着独轮车运往河口镇,需要三天才能到达。而现如今,我们开车走高速公路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这条连接崇安县和铅山县的道路,被称为闽赣古道。当时这段的茶叶运输主要采用脚夫肩挑的方式。我们在铅山采访时,当地的人称此类脚夫“崇安担”。除了肩挑外,还有以独轮车为运输茶叶的方式,这种独轮车被称为“鸡公车”。
闽赣古道最初修建于汉代,不论是作为官方驿路还是作为商业、军事要道,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条路上有一分水关,是福建和江西的分界点,“崇安担”们当年过了分水关,就可直达铅山县的河口镇。前面已经说过,现在的分水关已修建有一条长达6公里的隧道,汽车可以很快穿过。而在当时可谓崇山峻岭,道路险峻,不知道会有多少茶商和脚夫会败倒在这条路上。
在铅山县宣传部门的带领下,我们有幸找到一小段隐藏在稻田里的闽赣古道遗迹。狭窄的石板路被旁边的杂草所覆盖,如果不是下地的农民常走,怕是很难被发现。附身细看,一块块石板整齐相连,上面的车辙清晰可见。这就是当年那些“崇安担”和“鸡公车”所走的路吗?没人有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在去河口镇之前,我们特意去走访了铅山县永平镇的大义桥。桥坐落于永平镇北,是座八孔半圆石拱桥,全长193米,宽6米。在建国前,一直是闽北进入赣、浙的交通要道。上桥处有两家棺材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问了才知道,当地民风古朴,按照习俗老人死后先火化,在放棺材中下地。
抵达河口镇已是中午。吃过午饭后去驱车直奔码头。
在历史上,每年4月新茶采摘的时节,山西商人会不远万里来到铅山县的河口镇,等待从下梅赶来的茶商。茶商们习惯将这么山西商人称为“西客”。在我们襄樊方言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尊称“稀客”,说不定正是受此影响。
在河口镇的老街上,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山西会馆。这正是“西客”来到河口镇的落脚点。他们在这里与武夷山的茶商谈好价钱、付足银票,等待货物装箱上船。这些装有茶叶的船从河口沿信江而下入鄱阳湖,再从湖口进入长江,经黄梅、黄冈等地达到汉口。
河口镇当年有十多个码头,现在均已荒弃,被修建的防洪堤封闭。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这大大小小的码头感受到当年的盛况。我的目标是寻找“福星码头”,据记载,当年茶叶主要是通过“福星码头”运往汉口。
寻找“福星码头”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沿着河口镇“九弄十三街”最为繁华的一堡路,走到路中段一个普通的废弃码头,经过仔细的辨认,能够认定这就是我所要找的“福星码头”。不过,对于我的执着,铅山县博物馆馆长认为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在他看来,当时的码头货物量繁多,并不存在运往汉口的茶叶主要只在福星码头上船这一说法。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电视台的强烈要求下,我们找到了当年央视在2012年重走茶叶之路时拍摄的那位会唱俄语歌曲的老人。老人精神状态相当好,与两年前影像里几乎没有差别。他再次为我们演唱那首《太阳照在莫斯科》(?),我只能听出“列宁万岁”、“斯大林万岁”这两句。需要说明的是,老人会唱俄文歌曲只是当年特殊时期的一个烙印,与中俄万里茶路并无关系。
采访过程中也听到一个消息,就在上半年,曾有4位《中国与俄罗斯》杂志的四位俄罗斯记者从北京南下河口镇,专程走访河口镇,了解万里茶道在铅山县的这段历史。“吾道不孤”,所以尽管长路漫漫,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山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