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抉择:道德选择是指行为主体(个人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识支配下,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抉择。是道德意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又通过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出来。当行为主体面临多种行为选择的可能性,而这些多种可能性又具有善恶对立性质,或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时,道德选择就是对这些可能性在善恶和道德价值程度上的选择。道德选择受客观可能性和主体主观选择能力的制约。
理性:这里仅仅指理论理性,或者说偏向大众认知和常识意义上的理性。主要表现有分析、计算、推理、认知等。
情感:除了通常意义的理解外,强调道德感和共情能力。
研究对象:这个问题可以作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实然层面”,即现实中人类的道德抉择中“理性”和“情感”的关系;二是“应然层面”,即道德抉择应该基于“理性”还是“情感”,或者兼而有之。当代心理学已经对前一个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即人类的道德判断往往是直觉和情感在先,理性推理在后。道德是由进化出来的一系列直觉以及在某一特定文化里运用这些直觉构成的。在《正义之心》中,作者用几个经验领域的事实论证了这一点:
大脑总会迅捷而持续地进行评判。
社会和政治判断严重依赖于飞速的直觉闪念。
我们的身体状态有时会影响到我们的道德判断。糟糕的气味和味道会让人们在作评判时更苛刻。
精神变态者推理而不感觉。智力正常而在道德能力上有严重缺陷缺乏道德情感的人,他们不会感觉到同情、内疚、羞愧,甚至尴尬,这使他们能轻易地说谎,伤害家庭、朋友和小动物。
婴儿感觉而不推理,并且出现道德萌芽。
情感反应会适时地出现在大脑中的适当之地。
这里我认为“实然层面”的问题已经被基本解决,而对“应然层面”的关注把哲学和经验科学区别开来,因此接下来主要讨论后一种,也尝试了用思想实验回答实然层面的问题。本文总的观点是,道德抉择中起根本作用的应该是情感,理性只有工具性的作用。仅仅试图用理性建立标准而不关注实际,不仅在事实上不可能,而且面临诸多难题,基于情感和直觉这些根植于我们天性(基因)中的要素的道德,并不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