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和弦与德布西,及其对东方音乐的影响。
之前埋了很多的伏笔,让你大致上知道东西方的音乐发生过什么样的交流。现在,咱们进入东方旋律的和声这个核心。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一些西式学堂的兴起,把西方的各种知识带回了国内。同时,也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一些文化交换,当时的人所听的音乐,就渐渐地从传统的单音或者是异音,这种很线性的音乐,慢慢地接受西方比较立体的,也就是有和声架构的音乐。
而这都得益于地球另一端的万国博览会上,法国作曲家德布西(又称“德彪西”)在音乐上的新发现。
话说这个德布西在那听到来自印尼爪哇的甘美朗音乐,就是印尼当地的一种音乐形式,还有他在那也听到了几乎就像中国音乐一样的越南传统戏曲音乐,这给他开启了无限的音乐想象。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身边住的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亚洲东方人。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大群西方人,浓眉大眼,五官立体,身材高大,于是就对这些跟我们长得不一样的人感到好奇一样。
德布西呢,从小就听习惯了西方的音阶和西方功能性的和声方式,突然接触到来自亚洲的五声音阶,他就觉得:“哇,听觉上耳目一新呐”。
还有来自印尼的全音阶,听起来简直就像在梦境一样。而且东方音乐的单音跟异音织体,不像西方这种有和弦的主音音乐,有直接的功能导向或者是目的导向。
之前我们说过,西方的主音音乐有和弦来支撑旋律,什么音配上什么和弦,或什么和弦接在什么和弦,之前和之后,都有一定的规矩跟套路的。
但是他听到的东方音乐呢?虽然只有一个旋律线条,但这个旋律线条听起来好自由,而且通过不同乐器的交迭,创造出一种好像虚实之间朦胧又梦幻的音像色彩,于是他就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当时的乐评人把它称为印象派音乐。《牧神的午后》就是德布西的代表曲,感觉真的很像是在梦境里。
很高的和弦
他的另外一首曲子,也是很有代表性的钢琴曲《棕发女孩》,里面就有很多很多来自亚洲的音乐元素,比如说它一开头的乐句,完全就是个五声音阶。
你看过前面关于他的故事就会知道,他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人,所以当他创作自己的音乐的时候,就不想走入那个典型的西方套路,又受了东方音像色彩音乐的启发,想要追求那样的朦胧感,所以他开创了另外一种和声的方式,叫做很高的和弦。
什么意思呢?有100公分高吗?并不是的,之前给你们介绍西方和弦的时候就说过,西方的和弦基本上是三和弦,因为是包含根音的三个音所串起来的和声,所以它的主音功能还是很明确的。
但德布西把它发展成有时候一串有五六个音,甚至有时候会到七个音,听起来像两个和弦的串烧。
这样做就是要模糊掉原来那个很功能导向的根音,感觉这个音乐就好像在迷雾中失去了方向,但是又多了一层梦境里的朦胧色彩,而且在他的音乐里面有很多平行四度,还有他之前坚持不愿意改的平行五度,都让他的音乐听起来更有东方的风格,听起来像一幅东方的泼墨画。
德布西受到东方音乐的启发,开创出来的这种新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里被称作印象派音乐。会被这样称呼是因为,就像当时的印象派的画风,没有什么具体的线条,只有一些模糊的光影,而他的音乐也有一点这样的风格,但他其实很不喜欢人家说他的音乐是印象派音乐。
插一句嘴,因为“印象派”这个词在当时是含有贬义的,就像我们今天说“北佬”、“南蛮”的意思差不多。
好了,花这么多时间跟你介绍德布西的作品风格跟他的特色,是因为在受到东方的音乐启发之后,他的创作手法跟和声方式,不但给后来发展出来的爵士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回传到东方,被很多的中国音乐家拿来作为创作跟和声的参考。
比如前辈作曲大师郭志鸿老师,根据云南哈尼族的一首民歌,重新编创的钢琴曲《比谁都美丽》。感觉听起来还蛮有德布西的风格。这种和声手法跟中国音乐的淡定、优雅跟写意特别搭。
还有青年作曲大师,林海老师根据江南的评弹所创作的《水色》,你听听看他的和声跟编曲,是不是充满了这种中国式的写意呢?
总结一下:
西方的音乐家德布西受到东方音乐的启发,开创了音乐的新风格,也就是所谓的印象派音乐,主要是通过他全新的和声技法,打破西方和弦原来有的立体架构功能,创造出一种意象式的音乐色彩。
而后他的创作跟和声技法又回传到东方,又启发了当时年轻一代的中国作曲家,提供给他们一些东方和声的新概念,创作出更多清新又色彩斑斓的中国音乐,更符合现代人的聆听习惯。好啦,今天故事就说到这儿。
推荐聆听《姑苏行》演奏者:罗守诚
收录于《惊破梅心-笛箫发烧天碟》
《送别》收录于《弘一大师纪念专辑(演唱专辑)》专辑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演唱者:魏海敏 收录于《霸王别姬.西施》专辑
《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曲:华格纳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曲:德布西
《前奏曲No.8:棕发少女》曲:德布西
《水色》曲:林海 收录于《水色》专辑
20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