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中年人应该读的书

今天有个社群的小伙伴在请大家分享书给他,要那种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帮助的书。

我认真地想了想,如果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传习录》。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我听复旦大学的教授王德峰讲过这个课程,反复听了很多很多遍。

我还把其中的对我最有用的内容,一遍遍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01

为什么是这一本书?这得从我以前的状态说起。

我是一个程序员,07年毕业,工作两年就和朋友创业,8年时间,失败了4次。

做过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开过餐厅、做过物流配送,均以失败告终。

不知不觉,我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中年IT男。

以前的心态是一直创业下去,心想总有一次会成功吧。

然而我还是太天真了,现实已经不允许,结了婚,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压力和责任让我从深圳回到了长沙。

重新应聘,打工,当我35岁的时候,我还在求职市场上和年轻人争职位。

结果可想而知,处在这样有点尴尬的年纪,再加上自己并不出彩的履历,没有大厂背景,没有名校光环。

竞争惨烈,过程的煎熬就不一一缀述了,心酸。

虽然凭着自己的积累,最后还是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这个过程真正让我认清了现实。

我在该拼搏奋斗的年纪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没有成绩,结果就是不好的。

我想,为什么会这样?

02

其实,这个根结就在于——读书、学习、反思都太少了。

或者说,学习和成长不得要领。

以至于到了中年,失去了人生的掌控权。

打工的工资,也得不停的加班,才能维持,要想获得一定的自由,难。

我不能说辞职就辞职,我没有收入的第二曲线,如果有一天被裁,家庭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我意识到自己到了悬崖的边缘。

这种靠出售自己时间,只换一份收入的模式,是死路一条。

尽管我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直到那个时刻,它才如此真切。

于是,我开始疯狂了读书、买课的过程。

读各种书,买各种课,跟着去学习,希望快速找到一条出路。

但是我却发现,我越读越焦虑,越买课就越心虚。

收获和成果寥寥。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刷到了王德峰教授讲的《传习录》,我才明白和顿悟。

心即理——心是一切的本源。

它说心是一切的主宰,如果不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做成。

如果想做的事情违背了天理,不纯净了,也一定很难持久。

所以,我反思自己。

当时就是想快速的赚很多钱,所以买课、看书、想走捷径,摆脱自己现在的困局。

事实上,传习录上说人生要做种种的事,比如赚钱,比如做官,比如工作。

但人生有第一等事,学做圣贤,做种种的事都是为了这个第一等事,要安住内心,发挥自己的生命情感。

在做好第一等事的同时,顺带赚到钱,顺带获得名利。

这个有点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要关注那个结果。

比如,我写文章,我就应该想着如何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如何有点价值,而不是想涨粉有变现。

涨粉和变现是我写好文章之后,顺带带来的结果。

我做产品,就是想做产品,能提供什么价值,不是为了扬名赚钱。

那是做好了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从这一点出发,你就不会做假冒伪劣,不会欺骗消费者,不会短斤少两。

就是符合天理的,顺应这个天理做事,养一身浩然之气。

03

了解到安心是第一要务之后,我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开始按步就班,每天写日更,反思、读书,聚焦到自己的成长上来。

遇到问题,先想自己的问题,从内归因,找出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

真正静下心,日日不断地用功,着眼于长期主义。

把时间拉长到3~5年,在这样的长周期内完成一个蜕变。

《大学》说: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即是让你的心符合天理的一个止所当止之地,你的目标。

知止之后,心中才定下来,不会四处散乱游走。

定而后静,静而后安,心静,不为外物所扰,内心安定。

这时候去看书,学技能、向牛人学习,效率都非常高,学过来就能用。

安而后虑,就是思虑周全,努力用功,事就慢慢成了,就会“得”。

所以,这本《传习录》是对我最有用的一本书,它的核心作用——安定我心。

而它的关键也正在于一个“习”字,要在生活工作中讲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