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读书节,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活动,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热火朝天,这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读书的重视。让我想起了关于读书的一些事……
在我的印象里,课外书的出现,是小学五年级之后的事了。
五年级的那个寒假,去邻居家串门,意外的发现了一本已经没有了封面,开头和结尾也不翼而飞的书,朋友说是《天龙八部》,我随便打开一页开始读起来,果然很快就见到了段誉,王姑娘,慕容复,确定这本书真的是《天龙八部》。
于是每天下午都会去邻居家看这本书,也是在那一刻突然发现看书比看电视剧有意思多了。刚好前段时间断断续续的看了电视剧《天龙八部》,可以互相补充。
没几天就看完了,意犹未尽的问邻居家的小孩,另外七部在哪里?后来才知道,自己闹了个笑话。
那时候,偶尔有同学搞来一本《少年文艺》,《童话大王》,一定会成为抢手货,这个时候往往就是考验人缘的时候了。
上中学那会儿,班里有个同学爸爸在派出所上班,通过他,我看了很多本的《半月谈》,《警坛风云》,因为那个时候实在是没什么课外书。
一是来源有限,我们那个镇子根本就没有书店,录像厅倒是有两家。要想买书得去县上,可惜又没什么零花钱。
后来有了课外书看,还得感谢邻居赵叔。赵叔每天赶着毛驴车走街串巷去收废品,有时候也会遇到有人把书,本子之类的当废品卖。
每个周末写完作业没事的时候,我就坐在家门口盼着赵叔回来。主动帮赵叔干点活,然后回家时会得到一本课外书做为奖励。这简直成了我和赵叔之间的一种默契。
然后,咱也是有课外书的人了。
我就拿着自己的课外书去学校,和同学换书看,那时候很流行琼瑶的小说,巴掌那么大的口袋书,一口气就可以看完,很过瘾。
后来出去打工时,意外的在书摊上发现了《小小说选刊》,觉得很好看,要在一千多字里把一个故事讲好,还得吸引人,确实不容易呢。后来每个月都会去买,然后随身带着,休息时翻一翻,感觉自己的奋斗突然有了方向。
看的多了,就有了想写的冲动,好在读书期间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后来开始试着写随笔,散文,小小说。
那时候我也尝试着给杂志,报纸投稿,满心期盼着自己的拙作有一天可以变成铅字。每一次都是志在必得,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不久就可以收到编辑部的通知。
结果最终盼来的却是退稿信,编辑老师好像是为了不打击我的写作热情,非常委婉的说我的作品不符合他们杂志的要求,期待再次赐稿。
我属于那种越挫越勇,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所以,每次小心翼翼收起编辑老师的回信,然后继续开始写。
要知道想得到一封退稿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大多数报刊杂志都会在首页有提示:欢迎投稿,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三个月未见通知方可自行处理。
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在《当代青年》杂志发表了几则笑话,一下子让我倍受鼓舞,就像走夜路的人突然看到了曙光,感觉到了希望在向我招手。
后来在乌鲁木齐打工,这个城市有很大的书店和图书馆,让我可以有机会去看自己想看的书了。
读书是一件最容易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打开一本书,就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