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很多个名字一样,“王小波”这个名字是我见得非常多的,而除了知道他是个作家,就不知道更多了。
其实并没有目标明确地想要读他的书,只不过刚好遇到了,而且还一次下载了两本,《沉默的大多数》和《特立独行的猪》,然后比较随性地选择了前者。
在kindle上这两本书名后面都有“李银河独家授权...”的字样,起初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才知道,这两本书出版时,王小波同志已经不在人间了,李银河则是他的夫人。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王小波的杂文集,整本书读下来之后是一种不咸不淡的感觉,没觉得很好也没觉得很差。除了那篇写“一个洋鬼子在中国的快乐生活”的之外,就几乎没有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了。在文风上,也没有给我太多不一样的感受。不过毕竟这只是随笔的杂文,可能很多东西是体现不出来的。
从另外的角度讲,笔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的思辨精神倒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包括思辨的习惯,以及思辨的方式。在书中,作者无数次提到罗素,苏格拉底,孔子,孟子等人,除了引用他们的观点学说,也从自己的角度去剖析,然后输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结果。
只不过,在行文方式上,有很多篇文章都是用所谓的“结论”来结尾 ,这种方式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因为我更喜欢的是开放式的,这样或许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还有就是,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二十多年前写的了,很多东西已经与现今的这个时代不符了。可能作者的很多想法观点在当时是很先进甚至激进的,但在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不咸不淡的。
倒是我刚提到的那篇“一个洋鬼子在中国的快乐生活”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一篇说了一些我之前没有看到过的解读中国的角度,其实在书中也还有其他的文章也表达了与之类似的思想,但可能都没这一篇直接和切入点独特。
然后,在那个年代的作家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素材,那就是“文化革命”。那段岁月对那代人的影响是入骨的,作者在书中用了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可能他们的很多情愫和感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甚至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但跟他们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也是无法理解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人们大都是拿着手机看短视频的,能安静地看书读报的人已经不多了,就更别说像本书这样的“严肃”文学。
我不知道,如果王小波先生还在世的话,对于如今的时代和社会会有怎样的思考,一时间,我竟无比期待。